谈旅行闲读有趣 讲艺术点滴在心

人们喜欢旅游,至少是大多数人都喜欢。当然,也会有少数人不那么喜欢。

我们村里就有一户邻居,女主人极喜欢旅游,经常到外面出游。这不,刚刚从外面回来没有几天,一眨眼的功夫,又出门在外了,大概是到日本欣赏枫树的红叶了。男主人一般都在家呆着,觉得外面的世界说来说去,跟咱村里的日子不都差不多嘛。不过他在村里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和活跃的。除了在精神上关心跟踪AI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生命科学的进展之外,锻炼身体方面也没有闲着。白天都要打一阵子匹克球,有时晚上还要参加比赛,傍晚到游泳池锻炼,时间比我们还要长。要我说,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我是属于喜欢旅游的人。最近,我常常问自己,旅游有什么意义?怎么选择旅游点?为什么要写游记?一个好的游记该怎么写和写什么?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最近在读一本书《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谈到旅行涉及到的哲学思考。应该有助于回答我上述的一些问题。书中说,对旅行的思考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幸福”的体验,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我不知道旅行能否带来哲学层面的“幸福”,但是我可以体会旅行所带来的快乐。

在书评中,有人提到这本书的语言方式,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质感、细腻、随意,尽量把大感觉化解为小感觉,把理性的结论隐藏起来,因此几乎看不到结论或者没有这种结论。这种表现法,凸显着感性的征服力。确实,常常看到在一些游记中,人们会把一些观感提高到一些伟大和深奥的的理性层面。有时,我也会犯这类的毛病。

其二,不刻意追求过滤后的完美。许多游记的笔墨过度提纯和省略原生态,让人们感到不真实和空洞。在感性的描述中不要避开真实生活的粗俗和简陋。游记既要有理性支配也要有生活的真实。

尤其是很多的名胜古迹早已经被前人走过和写过,如果我们的游记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没有深度的思考,很容易流于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趋的知识化和模式化。这也是我写游记是常常担心的问题。

就我自己体会而言,有时候写作容易匆忙急就,就像匆匆追赶队伍的人群,省略和忽视掉旅途中大量零星风味、琐碎世情。应该静下心来,以从容地心态,用平心静气的语调来叙述。不着急,戒浮躁,在凝思和陶醉中来叙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现在,我正在改变我对游记的写法。从以前按时间顺序的记录出发、旅游点和所见所闻,逐渐转向以旅游点为中心(空间)为起点,从历史发源到今天的演变(时间)为轴心,按一个个有关的事件和故事来讲述旅游点。尽量将地理、历史和人文立体地综合起来,其中夹杂着个人的看法和感悟。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曾经明确表示,他只想记下旅途中不同地方的感受,他的真实意图只在于营造一种情绪,籍此流动或者跳跃,铺展开来。情绪的飘忽和延续才是追究的极致。

如果能像德波顿那样,从关注旅行者内心世界出发,从而上升为一种带有哲理性的感悟之旅,一种穿越时空追索永恒的文化之旅,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将是一场善莫大焉的法事。


12/05/2024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