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匆匆一日里 观花草草三国游 (二)

如果说旅行有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意义,那么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艺术就在于通过旅行你能找回被自己忽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跟日常生活一样,也具有一种永恒的意义。这种意义中包含了我们对已知环境的热诚,对未知的向往,而且还包括与环境的厮磨中找到的真正的人生乐趣。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下午一时许,告别兰斯,再次登车,继续前行。

终于逃出巴黎上空的镇日阴霾,阳光从车窗照射进来,暖洋洋的。人们从兰斯带来的兴奋中,渐渐平静下来。大巴士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路旁风景依旧。午后的倦意阵阵袭来,迷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毫无声息入境卢森堡 (Luxembourg)

“大家看见前面的检查站了吗?”导游的喇叭响起来,在安静中是那么的清晰响亮。“我们要进入卢森堡的边境了。”

睁开睡眼看去,只见前方一个普普通通的公路收费站,并没有什么“欢迎来到卢森堡”这样的标志。大巴士直接开过去,连停都不停一下。

“以前每到这个国境检查站,大家都要拿出护照来检查,现在不用了。”导游解释道。

途中卢森堡

这不就像我们在美国开车过州界,不用检查,随便通过吗?甚至更不知不觉,因为每当开车进出一个州界,都会有“欢迎您进入xx州”和“希望下次再来”等字样。如果不是导游的提醒,我们就这样毫无声息地进入了一个别的国家。

是不是欧盟各国之间都是一家人,进出不需要检查护照和安检?好像是的,因为我们后来从卢森堡出来,进入德国境内时,也没有检查站,就这么没事人一样的从法国经过卢森堡,又进入了德国。

导游继续介绍我们脚下的国家卢森堡。

卢森堡国徽 (維基百科)

卢森堡国土为2,500多平方公里,名列欧洲第七小的国家。我以前居住的美国马里兰州,算是美国土地面积最小州之一,有3,000多平方公里。至于我中国的家乡武汉,当下的总面积有8,000多平方公里。

卢森堡人口不到70万,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跟武汉就不能比了,相当于中国的一个边远小县城的人口。

卢森堡一瞥

卢森堡,正式名称为卢森堡大公国。它的南部与我们刚刚离开的法国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东部与我们将要去的德国接壤。

看到卢森堡国,感到挺有意思的。在欧洲法国和德国这些大国之间,这么小的国土和这么少的人口,居然也可以独自称为一个国家。要是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秦国给灭了。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卢森堡自立于欧洲列强之林?

卢森堡士兵在国庆节参加阅兵式 (維基百科)

肯定不是军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有数十个步骑兵的卢森堡因纳粹德国入侵比利时和法国而被侵略,被迫作为同盟国参战,并且在德国的进攻下瞬间投降,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零伤亡的参战国。对了,有机会要研究研究该国的历史。

不仅如此,其首都卢森堡市,是欧盟四个机构所在地之一(另三座城市为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斯特拉斯堡),也是多个欧盟机构的所在地,尤其是欧洲法院,欧盟是最高司法机关。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卢森堡市的欧洲联盟法院 (維基百科)

此外,据导游介绍,卢森堡是世界上第一富有的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在2021年就达到12万美元,比我们美国人还富裕。卢森堡的经济过去以工业为主,现在卢森堡则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卢森堡是欧元区内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及仅次于美国之全球第二大的投资信托中心。

我头脑中的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卢森堡这么个弹丸小国,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与卢森堡的政治体制无关。卢森堡是一个由君主立宪制主教亨利大公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主权大公国

很可惜,此行只是经过卢森堡,并没有在它的城市里逗留。所以,并没有对卢森堡留下什么印象,只有尚未解开的问题,在日后的回忆中继续萦绕在脑海。

卢森堡一家银行的广告

对了,卢森堡讲什么语言?这个银行的广告牌标着五种语言,分别是卢森堡语、德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

卢森堡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卢森堡语。其中卢森堡语被看做是“心之语言”,用于日常口语而非书面语。

介乎于欧洲两大强国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卢森堡,教育体制以卢、德、法三语循序渐进,并行不悖。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授课,高年级开始用德语讲习,中学开始再转化成法语,熟练掌握这三门语言是当地中学毕业的必要条件。

我不知道,卢森堡的孩子们是怎么学会母语以外的另外两种语言的?我从中学和高中只学习了一面外语,考试可能过了关,但是根本没有学会。听说这就导致了他们半数的中学生都拿不到毕业文凭。Poor kids!我可怜的孩子们。

为什么广告牌上还有葡萄牙语?原来卢森堡的外国侨民特别多,占全国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团体是葡萄牙人。

中国人大概很少听过卢森堡这个第一富有的国家,否则他们移民的步伐一定不亚于美国,因为“润”到卢森堡,不检查护照,太方便了。甚至有可能中文会替代葡萄牙语,成为第五官方语言。


静默瞻仰美军公墓 (Luxembourg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参观卢森堡美军公墓和纪念馆,距离首都卢森堡市不远。

(維基百科)

二次大战结束不久,美国同卢森堡签署条约,授予美国政府永久免费使用墓地所在土地的权利,由美国战争纪念碑委员会管理,并且没有税收。

大巴士停在公墓大门外。周围全是青松翠柏,一片肃静。特别符合美军公墓庄严肃穆的气氛。

入口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石头方碑,特备醒目,近看发现是一个类似墓室的建筑。白色方碑建立在一个宽阔圆形平台之上,四周被森林环抱。配以青铜和石头雕塑、彩色玻璃窗、美军五大司令部徽章。

拾级而上,大门外是两个花圈。门上有一个脚踏浮云背生双翅的圣人浮雕,门框上部刻者“这里铭刻着英勇和牺牲的记忆 (Here is enshrined the memory of valor and sacrifice)”。

进入大门,里面很简单。一面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有蜡烛和十字架。两旁是美国国旗,下面是美军五个军种的战旗,还有人们奉献的花圈。碑文写着“赐予他们永生,他们将永垂不朽(Give onto them eternal life and they shall never perish)”。

从墓室出来,面对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中间是阵亡将士的墓碑。这个阵式,我在美国首都阿灵顿美国军人公墓见过,也是这么平静和震撼。

这是一块占地20多公顷的墓地,埋葬着5076名美国军人。其中大多数死于1944年到1945年冬春之交的战役。一旁的墙壁上有美军在西欧战场的军事事态图。

墓碑在绿茵草地上呈辐射状排列成9个方阵,依次用字母A-I命名。辐射状的中心伫立两根旗杆检视着坟墓区,这两根旗杆之间安葬着美国陆军上将乔治·巴顿。

我注意到,这些墓碑一般都是白色的十字架,上面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军阶,部队番号,出生地和阵亡时间,也有一些犹太军士墓碑呈犹太人的六角星形。

此刻,下午的阳光温暖铺撒在绿草如茵的墓地上,白色的墓碑耀眼地反射着美军将士昔日的光辉。周围的冬青树,被修筑成一道笔直树立的城墙,保卫着这块庄重的土地。

我低下头来,向他们致敬!(视频)

听说,离此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墓地。墓碑采用黑色设计,跟美军所使用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是当年在此战死的德军将士墓地。其实,我也很想去祭吊一下。虽然他们属于侵略者的队伍,但是,他们也是纳粹希特勒的牺牲品,他们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岁月静好地生活着。或许,他们的子孙就在我们周围的游客之中。

上帝啊!命运。


夜色中特里尔和摩泽尔河 (Moselle)

离开美军公墓后,我们一路向东。太阳在背后西斜,天色开始暗淡下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德国。

暮色中我们看见一条河流。我们经过一座桥后,大巴士停了下来,这就是今天的目的地,摩泽尔河畔的城市特里尔,也是我们此次维京轮内河游的起点。

出发前,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在莱茵河上旅游。曾经在地图上搜寻巴黎是怎么连到莱茵河的,却怎么也没有找到。原来,我们是从摩泽尔河开始前面的航程。

欧洲较大的河流,除了莱茵河,我只知道俄国的伏尔加河。如果没有巴黎的故事,我就不知道塞纳河;没有英国伦敦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泰晤士河;同样,如果没有这趟内河游,我也不会知道这条摩泽尔河。

摩泽尔河,原来是莱茵河在德国境内第二大支流,也是仅次于莱茵河的德国第二大航运河流。河流起源于法国,从西往东,流经卢森堡,在德国的科布伦茨的德意志角汇入莱茵河。摩泽尔河可通航长度将近400公里,在法国境内有200公里,是法德共享的一条河流。历史上,法德之间时常征战,在这个河流两岸互为其主,因此也影响了这个流域文化发展。

今晚,我们内河游将在德国特里尔,维京游轮公司泊位地(Viking Berth)的阿尔斯文号(Alsvin)上开始。

说起维京游轮公司,让人联想到维京人(Vikings)。他们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北欧区域的一支。主要由探险家、狂战士、商人、水手、海盗、巫师和工匠组成一类族群集合体。在北欧尚未形成“国家”的概念之前就以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并非是统一的国家或民族。

维京人很厉害,在人们印象中,就是海盗的代名词。他们侵扰并殖民了大部分欧洲沿海,如法国的诺曼底、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芬兰等诸多区域,其中尤以英格兰的丹麦王朝和乌克兰的基辅罗斯最具代表性,甚至影响了英国及俄国后来的历史进程。维京人的足迹还遍及了北极乃至北美洲东部,形成一片广阔的内海疆域。在欧洲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这给欧洲各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乘坐的阿尔斯文(Alsvin)号,是神话中的北欧马。传说,阿尔斯文是太阳神驾驭的战车中拉着太阳穿过天空的两匹马之一。阿尔斯文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非常迅速”。因此,译为快马和骏马比较合适。

这艘“骏马”的游轮载客量不大,全额可以容纳190名客人。加上50多名船员,一共也就200多人。跟那些海洋游轮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恰恰是我们想体会小游轮的初衷:人少应该服务得更周到。以前的游轮一到海上就是海天一线,虽然辽阔无边,但是缺少地气,没有人间烟火味道。内河游,两岸风景变幻无穷,应该不会感到无聊。

岸上的风景在夜色中隐没。船上早已灯火通明。餐厅里早已备好各种饮料。一百多位游客齐聚大厅,欢声笑语。经过几天的奔波,终于上了“贼船”(海盗船)。几杯下肚,不禁有点小兴奋起来。船长和各部负责人都跟大家见面后,开饭!

晚餐是正餐方式。在巴黎见到的德州来的香港游客夫妇,还有两位刚刚结识的美国夫妇,我们六人组成一席。大家相谈甚欢,没有想到,这个进餐的位置和人员的组成,无意和有意之中,竟然一直延续到最后的告别。

点菜上菜,饮料随意。今晚是由一道西餐牛排和一道中餐虾仁米饭。看到餐桌上满满丰盛的菜肴和饮料,中午在兰斯“高卢人”啤酒店饮香槟酒吃牛肉面的印象,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在杯觥交错和刀叉的交响乐中,一杯酒,两道菜,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料到的一日三国游。


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观风景看人文和追求身体感官上的享受,更在于寻找到与自己灵魂能够产生对话的环境。这种环境,往往能够激发出我们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处境的思考,是人生难得的精神催化剂。


11/01/2024 草记于旅途之中

12/10/2024 修改于瓦蓝湖山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