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中午到沃尔玛购买食品。一出车库,头顶蓝天如洗,没有一丝杂色,亮晃晃的碧蓝。远处苍穹底部,应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几朵小小的云朵,似乎不好意思似的低着头。一架飞机懒洋洋的飞过,拖着一条黄色的打广告,看不清上面写的什么,好像要把那几朵小云骨朵顺手牵走。且慢,东边出现半个不完整的月亮,头朝下,背朝上,仿佛在犹豫现在出来是否太早。这么强烈的阳光,月亮竟然一点都不避讳。正午一点钟,阳光下的月亮,真是少见。


木兰花代表什么意思,勇敢无畏优雅大方- 花语花情- 花卉百科谷

继续读《宋词三百首》。读到晏殊三首小令《木兰花》。

晏殊是北宋文学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有许多名句流传至今,如今人所熟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现今仅存一百多首。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属于“第一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来自晏殊所作的一首《蝶恋花》。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也是北宋的政治家。宋仁宗亲政后,他颇受宠遇,最终官拜宰相。虽然晏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却不是他的“官”声,而是他的“文”名。不过,正如当代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所说,晏殊在词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尤其以他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

晏殊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范仲淹和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看来并非虚誉。还有一点,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子承父业,也是北宋著名词人,时人称为“大晏”和“小晏”。

《宋词三百首》中一连选了三首晏殊的《木兰花》,使我感到有些吃惊。这种情况在书中不多,因而引起我的注意。咋一看,《木兰花》在字面上像一首七律的格式,八句七言诗。不同在于,律诗多为平韵,而《木兰花》为仄韵。仔细一看,《宋词三百首》中的《木兰花》,在别的地方又叫《玉楼春》。两者在字数,上下片句子的长短和3仄韵上,十分相像。

有人说,《钦定词谱》只有玉楼春词谱没看到木兰花词谱。此调以唐末五代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为正体,字数和格式都与《宋词三百首》中的《木兰花》稍有不同。按《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这些人认为后来宋人的《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但是,如果用《玉楼春》去检测晏殊的《木兰花》,则又有许多不合平仄的地方。即使是最为接近《玉楼春》南唐后主李煜的格式,仍然有好几处平仄不符的情况。

到最后,我还是没有明白两者的区别,或者是否“宋人的《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我目前学习的范围。学宋词,根据《宋词三百首》中的《木兰花》来填词,应无大错。

晏殊的第一首《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就写得雍容典雅。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尤其是第三四举:“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有听觉的歌韵,有视觉的舞腰。而且“琤琮”一词的两个字声母一样,此谓双声,“乱旋”一词的两个韵母一样,此为叠韵。在诗歌中恰当地使用双声和叠韵,读者会增强阅读的音乐美。

习宋词《木兰花》(晏殊体),勉力一首,生涩不尽人意。

斜阳方照桑榆暮
轻暑和风开阖户
玉兰香袅白云乡
芦荻影摇黄叶路
问云楚女留人住
梦落巫山无尽处
初弦当忆莫愁湖
落日莫歌桃叶渡

吳冠中作品

*白云乡:《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后以“白云乡”为仙乡。
*黄叶路: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莫愁湖、桃叶渡:金陵名胜,均有典故。有“江上名湖号莫愁”和“千古风流桃叶渡”等诗句。


202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