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十九岁就写下这七言乐府诗。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自那时起,时至今日,多少人都在寻找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有的飘洋过海,“辞家终拟长游衍”,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异国他乡届已退休。
问题是,“世中遥望空云山”,真的能找到这种理想的世外桃源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未下任何结论,“迷不得路”,他究竟想给读者什么样的启发呢?
假设,武陵渔人或南阳刘字骥有幸找到了桃源,他们开辟了桃源之路,外人于是大量涌入,就像中国许多旅游景点一样,真正的桃源也就消失了。所以,似乎还是找不着的好。
于是,既然人们找不到世外桃源,何不就地治理自己的家园,经营乡邦,让它们跟桃源⼀样好?
其实,最好的营建桃源之法,在乎于心。
陶渊明诗中有提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使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也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怎么会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所以,当我们静下心来,让心远离尘嚣,哪里都可以是我们的桃花源。

不信?譬如此刻,我就可以一边遐想“渔舟逐水”和“两岸桃花”的情景,一边改一句“闲时坐看晚霞红,白云逐水映瓦蓝。春来遍是桃花水,不问仙源何处寻”。
04/21/2023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