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提及六言诗,其实在唐宋也有许多人写。唐人李白写过春夏秋冬四景的六言诗,宋人陆游写过《感事六言》。当然,六言绝句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王维的《辋川六言》。

六言绝句属于一种特殊的近体诗,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少有三三句式。据后人分析,六言诗为什么后来不流行,多半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还有人认为,由于没有五七言诗那种单音步的调节,因而其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的关系,与近体诗的声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对的规律。
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唐代六言绝句,近半数为乐府诗,尚可配乐而唱。而在宋代,诗与乐进一步分家,六言绝句几乎全是无音乐伴奏的“徒诗”,其声律方面的弱点便暴露无遗。换言之,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
鉴于宋代六言绝句的文体特性,六言诗是作用于视觉的诗,而非作用于听觉的诗。也可以认为是供案头阅读、壁上书写、纸尾题跋的诗,而非席上讽诵、尊前歌唱、花间吟咏的诗。
六言绝句在整个诗歌批评史上备受忽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当下,多数近体诗人的诗歌(五言、七言)多以案头阅读为主,极少用于尊前歌唱、花间吟咏。如果我们用诗佛王维“以画为诗”的观念,去重新欣赏六言诗,或许,会得到一些意外的美的收获。
仿王维的《辋川六言》的田园乐七首,习作【瓦蓝六言】,期冀能表现六言绝句在词汇上的绘画美和语法上的建筑美。

门对蓝天绿水
地连海角人家
冬见风来雨去
夏观鸥鸟芦花
清早平湖草色
暮迟暑伴涛声
芦笛蔓延篱下
沙鸥喜遂人行
云落溪流浅浅
日斜暮霭苍苍
芦际自浮鸥鹭
林荫暗掩残阳
湖上庸人晚睡
岸边野鸭先登
窗下熏风絮语
院前繁木苍藤
残夜南风宿雨
晓晨露冷朝烟
眠起书中觅句
却烦墙外鸣蝉
南浦幽寻落雁
北窗远眺溪岚
开卷离骚细读
闭门渔父醺酣
烹茗潇湘石涧
醉醇旷野荒山
人驾兰舟老去
不留萍迹天边
在学习中,我发现,六言其实比较容易通过增减一字,稍微调整一下而变成五言或者七言。例如,减一字变为五言绝句:
湖深人晚睡
岸浅鸭先登
窗下熏风语
院前繁木藤
例如,增一字成为七言绝句。

门对蓝天依绿水
地连海角野人家
冬来风卷寒云去
夏至鸥眠隐荻花
似乎是一中有意思的文字游戏。

*附王维《辋川六言》/《田园乐七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08/17/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