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著名日本作家,外号“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入围者”,但是,每次都不幸落选,堪称“最悲壮的入围者”。他的《挪威的森林》,使得世界读者文坛知道了他。

读《挪威的森林》,想到一些现代社会特有,或者人类共有的问题。比如孤独、自我和社会、个人与群体、生与死、爱情等等。
想从《挪威的森林》中随便捞一些句子,聊一聊杂感。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我自小生长于一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跟日本战后出生的那批人一样,所以基本上没有当时作为“独生子女”的村上春树特有的那种孤独感。加上自己比较随和,愿意合群,很少有孤独感的时候。如果要说有,那也是WG中扫地出门,举家从湖北省会的武汉下放到鄂东的一个县城。一下子跟从小长大的城市和同学朋友分开,而且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第一次,在一个全新的学校和同学们中,有一段时间感到“孤独”。有一首当时写的小诗,可以表达一部分那时的感觉:“往年秋雨窗外,今朝秋雨湿衣。明日秋雨何在?望此秋雨惆怅。”
但是,由于我的性格,自认为,比较开朗,所以那一段“孤独”秋雨时间并不太长,很快就秋高气爽,融入了当地的环境和同学们中,成为好朋友。而且几十年后,我们仍然保持着同学的友谊。
那么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独生子女的下一代独生子女们,他们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再加上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在人生道路上勤苦奋斗,应该比我们孤独吧?又或许他们有六个老一代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轮番照看,也不会孤独吧?
所以,我对所谓人人“生而孤独寂寞”和孤独是“人生常态”的体会,不是那么深刻,至少在我们那一代人中间没有那种体验。或许日本社会形态跟我们不一样?即便是这样,我也很难苟同孤独是“人生常态”的看法。
“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在坚持自我价值(理想)和融入世俗行为规范之间,怎么把握?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因人而异,或者说因基因而异。人可以坚持自我价值而拒绝融入世俗行为规范,比如士大夫屈原投江,谭世同为唤起世人而“引刀成一块”;也可以像许多凡夫俗子一样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也可以在两者之间游离或者寻找平衡。在词之间既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非黑即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死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
然后,谈谈生与死。这是人类面临的不可逃避的问题。书中有许多死亡,不少人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而走向死亡。在作者的眼中,似乎毁灭自己,是逃避对自己、对世界的不解和迷惘的一种简单的解脱方法,一死百了。轻生后,就再也不需要面对人或中诸种艰难和煎熬。似乎生者比死者背负着更沉重的负担,或者相对而言更难过,更痛苦,因而,活着是艰辛和难能可贵的。至少对于自杀的人来说,生比死更痛苦。
如果,最后走到衰老至生不如死的境地,我也会选择安乐死——一种自杀的方式。既然早晚都要走到那一不可避免的一步,何不痛快一点呢?
生也并非死的对立面,生就在死的过程中。想明白了,是否就无所谓生死了?
最后,还有几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看到这一句,是不是又有活下去或者坚持下去的希望了呢?
“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著也没有用!”——不管会不会忘记,写下来的东西,就不容易忘记。忘记了,文字还可以提醒你。就如我今天此刻。
五年前的今日的小诗回顾。

202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