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上旬这十来天,阴阴雨雨的度过。果然过了白露后,早上出门明显清凉多了。气温也在缓缓下降。往年这个时候,通常就是飓风来临的季节。
佛罗里达此刻尚好,一个大西洋形成的飓风弗朗辛(Francine),经过墨西哥湾时,没有向东过境佛罗里达,而是一直往北,在西边的密西西比州登陆。其边锋路过阿拉巴马州东南和佛罗里达州北部的局部地区。登陆后,自然对经过的地区造成损失,所幸弗朗辛威力逐减,变成热带低气压,继续向内陆移动,可能会带来洪水、降雨和龙卷风的威胁。
对佛罗里达而言,就是几场大风和降雨,佛罗里达人几乎可忽略。飓风期一般会在9月和11月之间,尤其以9月底到10月中这段时间为甚。在大自然的威力前,人们似乎只好祈祷上帝。不过,上帝似乎有很多时侯也顾不上。于是乎,就产生了一个信仰问题。
闲读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新作品《二手时间》。之所以会知道到她的名字,是因为她曾经(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会读她的作品,是因为“她复调写作法的作品,为当代世人的苦难与英勇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什么是复调?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而复调(俄语:полифония)写作法在在文学中,是一种叙事手法,意思是作者在使用复调叙事时会同时提到多种观点和声音。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这一术语用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关于陀氏,受苏俄文学影响,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多少都知道一二,比如他的作品《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少时大概囫囵吞枣地读过。不过,现在连情节和主要人物都记不得了,更不知道什么是陀氏的“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写法中,据称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阿列克谢耶维奇肯定受到陀氏的影响,因为她的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二手时间》讲的是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阶段),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让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用复调的和声,展现出众人身处的巨大历史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这个概念。
刚刚看完第一部《启示录的慰籍》中的一章“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里面的内容很让我吃惊,也让我感动。用那个时代的苏联人的眼光去看当时的苏联,用当今俄罗斯人的眼光去看俄罗斯,就如我们这代人回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异曲同工。

一边读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本书,一边暗中庆幸,中国没有走苏联的那条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希望将来也不会。
往时今日
6年前的今日,在纽约等女儿待产。不料预产期过了近十天,小家伙还没有问世的打算。做小诗一首记之。

8年前今日,马州老友初秋游麦肯诺岛,所写随笔记中有即兴小诗一首。读罢有感,遂作散曲《天淨沙》作复。
碧湖落尽残霞
水乡飘缈天涯
一抹余晖淡雅
烟波云下
伴诗人梦还家

原玉:
天水一抹好个秋
霓霞满目衬白楼
谁施彩笔描广宇
水墨乾坤任自由
09/12/2024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