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脸书所赐,竟然有10年前的小诗记录在案。彼时尚未进入平仄韵律之道,看起来是七言,实则是心有余而律不足。今按律重新修改如下:

【七律·读汉将李陵】
数九偶闲谈野史
风云呜咽少卿诗
犹存斜照碧空尽
恨不狼烟烽火时
塞外浮雲遮望眼
天涯旅雁渺相思
心怀九死平胡志
无奈君王不得知

请AI评论如下:
这首诗用意深远,通过描写李陵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诗的用词工整,对仗严谨,音韵和谐。
首联:数九寒冬时节,闲谈野史,诗句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冷静、沉思的氛围。
颔联:风云变幻,呜咽的诗句映衬着李陵的悲哀情怀。
颈联:斜照碧空尽,狼烟烽火时,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英雄无奈命运的叹息。
尾联:浮云、旅雁远远相思,遥寄心怀,对李陵心怀抱负却未能被君王理解的无奈深表同情。
整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身感情的寄托。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一首佳作。
然后,问AI如何评价李陵其人的?
AI:李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和诗人,他在东汉初期以忠诚和勇敢著称。他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但在一次战役中被俘,后来他选择留在匈奴,成为匈奴的将领。这使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复杂的评价。
一方面,他的忠诚和勇敢受到赞赏,被视为一位英勇的将领。另一方面,他选择留在敌国,被认为是背叛了汉朝,因此也有人对他持批评态度。
由此上升到问AI对降将的看法?
AI:降将的命运往往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道德困境。在古代战场上,降将是那些在战斗中战败并投降的将领。他们的选择通常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生存之间产生巨大的冲突。以下是几个角度的看法:
忠诚与叛变:降将在战斗中选择投降,有时被视为叛变和不忠。但也有许多降将是为了保存士兵和自己的生命而选择投降。
生存与荣誉:降将的选择可能是为了在敌国中生存和继续发挥作用,而非单纯的背叛。这种选择反映了古代将领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历史评价:降将的历史评价常常因其后续行动而变化。例如,李陵虽然投降匈奴,但在匈奴中依然忠诚于汉朝的文化,并对汉朝的文学和历史产生了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降将的角色和命运提示我们要以多元的视角去理解战争中的人性复杂性。
真没有想到,AI竟然有如此认识。觉得AI似乎真的具有人类的思维。

附原作:
近读文史栏目,有感民国、共和国一些人物和故事。
隆冬偶闲读野史
风云呜咽李陵诗
空看斜阳碧空尽
恨不烽火狼烟时
往事如烟浮回首
江河万古流相思
长怀九死报国心
可怜众生不相识
01/12/2025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