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荒沟黄金甲 孤城万仞雁门关

雁门关

看罢云冈石窟,离开了旧时北魏都城,从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的山西大同南下。直抵昔日边关重镇“雁门关”。

身为江南人 魂系太行山

左俯东边太行山脉,右望西边吕梁山脉,一股豪情不由得在心中荡漾。虽然我在南方长江边长大,可是从小就听着母亲哼唱“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那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的歌曲成长的。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在进行曲旋律中,公路渐渐由平地变成山路。车子顺着山沟走,沿路两边的山上有些小树和灌木之类的绿色植物覆盖,山体风化得厉害,露头可见砂石砾岩松碎,几成泥土。有些沟壑平缓的地方也看不到庄稼。进入山里,一路上几无人烟。有时隔很远,树木间看到几户民房,样式老旧,不知那里面是否有人住?偶有一顶蓝色合成材料的屋顶,应是新建的简易住宅。没有庄稼地,看不见玉米和高粱,不知老百姓以何为生?

金人有《关外吟古诗》描绘古时雁门关曾说: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非梨枣树
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我这个江南人到此一游,目睹荒凉贫瘠,岂有不信之理?只是这等生态环境,当今政府如何治理,又如何让乡亲们脱贫致富,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小康的好日子呢?

昔时云中郡 今日空见沙

这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养育了黄河流域的华夏先人。偶见一大群羊在沟里走,老乡挥着羊鞭赶着寻找草场,羊群走得黄土飞扬。这里的羊是绵羊,有着弯弯的羊角,肥大的羊尾巴,好久不见了。怎么看都觉得这是陕西的风景。不禁想哼上两句信天游:“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的那个哥哥哟回来了……”车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行驶,我眼看着大山的苍茫和恢宏,体会着山沟里艰难的岁月和历史深藏着的凄然和悲壮。

唐人有诗道:

羊马群中觅人道
雁门关外绝人家
昔时闻有云中郡
今日无云空见沙

据导游讲,雁门关村原有五十多户,二百来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历史的变迁使得如今仅剩六户。俱此,该村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边关村落”范本。村民们是中原与塞外分界点上的生存体。至今,他们的生活方式仍然体现着兼容南北的特征,风俗习惯仍然显露着杂糅胡汉的印记。不知道这几户边民,在内地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还能坚持多久?能否保存这段活生生的即将“失落”的记忆?

塞外隘口险 中华第一关

前方公路左侧,一堵巨大的红色雕塑墙挺立,上有毛泽东的手书“雁门关”字样。上面隐隐约约镌刻着曾经登临过雁门关的帝王公主、历史名将及部分著名古代诗人学者的画像。这里就是雁门关景区的北入口处。

公路右边是一字排开的杨家将石雕群。面对群雕,右边是杨老令公和杨家众儿郎,左边是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雕塑。遥想当年老杨家抵御外族入侵,一门忠烈,还有那些常年戍边的官兵将士们,令人由衷佩服。有人问,为什么在杨门女将石雕中找不着穆桂英。我说:中间差着一个辈分呢。不知对否?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经过历代兵家之争,已经不是一座孤关。其实是一个纵贯雁门山南北、连接塞外中原的庞大军事防御体系,这个体系由“两关四口十八隘”组成,以及东西两翼延伸出去包括平型关在内的十八个隘口,可谓古代军事防御史上的奇迹。

经过一座叫“明月楼”的城门楼,就进入了雁门关。一条大青石铺就宽大的坡路,引导游人通往前面的景点。时至中午,我们在路旁的农家小店吃了一顿“雁门关”农家饭。虽然这里菜饭和服务比不得城里,但是兼容南北、杂糅胡汉,有馒头花卷管饱,有新鲜素菜下饭就很知足了。饭后稍事休息,正式的观光就开始了。

边关多战事 古来几人还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及其所在的地区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宋朝时,杨业父子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说到: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边无双地 九塞第一关

古往今来,雁门关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战争中,在经济商贸方面也是同样如此。当时中原人向外谋生一般有三个途径:一为闯南洋,一为下关东,一为走西口(走口外),而走西口的重要交通线就是雁门古道,一代一代的晋商们就是通过雁门关隘与欧亚开通了贸易往来。大青石台阶上出现一条边贸街,大概是提醒我们别忽视了雁门关的这项功能。边贸街上大红灯笼高挂,商店小摊子沿路摆开,我会在这里买什么呢?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垣上筑有垛口。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真是险,爬过一道道的关口,仿佛经过一队队重兵把守。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起,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城门里穿堂风很大,就像巨大的风口,述说着历史在这里发生过的浩瀚故事。靠在城垛上,俯瞰远处不绝山峦,心潮便如群山般起伏。昔日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今我说:对山亦当歌!人生有几何?

吊古情无尽 雁鸣唱晚霞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站在雁门关的古长城上,放眼望去,远处是险恶的崇山峻岭,脚下是苍凉古道山径,关外似乎能依稀听到游牧民族的马蹄声声,关内还仿佛能看到中原将士浴血奋战的身影……此时此刻,你才能明白: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什么叫做万夫莫开。

金人元好问《雁门关外》讲得好:

四海于今正一家,
生民何处不桑麻。
重关独居千寻岭,
深夏犹飞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
天围青冢渺龙沙。
凭高吊古情无尽,
空对西风数去鸦。

只是结尾有点西风老鸦的凄空。试着狗尾续貂地改一句:雁阵雄关唱晚霞。

桑榆休道晚 却爱此身闲

天气真好!蓝天白云群山。景点里杨柳依依,山风微拂,阳光下感觉正好,树荫下略感微凉。北方九月份,旅游好日子。在关隘里攀爬时,感到脚下有些吃力。旅行团中脚力不好和膝盖不好的几位,都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休息了。虽然我们常常落在大部队的后面,但是,不怕慢,就怕站。我们坚持着,气喘吁吁地走到山顶,领略雁门关的雄伟和苍凉后,待身上汗落,然后晃晃悠悠地走了下来。

仿唐人诗,作游后记:

横车向何处
北游殊未还
云疏边塞外
日暮雁门关
一路傍汾水
数州看晋山
桑榆休道晚
却爱此身闲


山西游记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