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五月中,又是周末。
老天眷顾,难得的好天气,晴朗、微风、干燥、凉爽,不该有的和该有的,都有了。

打开电视,桌面上是银河漫天。国人相信,天上一颗星对应地上一个人。每日里,天上多少流星陨落,地上多少人物死亡?
老之将至 其心亦软
坐在门口风凉处,闲看严歌苓的《角儿》“乖乖贝比”的故事。时间:明明是旧中国人口可以随便买卖的时候;地点:却发生在美利坚的西海岸;人物:阿鹏,贩卖人口、私养妓女、草菅人命、杀人越货的黑道上大哥,和买五个女仔时,五个铜子零头搭进来的一个黄毛丫头。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给人一种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荒谬。或许,人生本就荒谬。

故事是阿鹏在任意凌辱打杀五个女仔的过程中,偶然从黄毛丫头直视他的眼光,发现了“他自己都无知觉的柔弱。”也就是现在人说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此为全书重点。信不信由你!
就是这个“惊鸿一瞥”,导致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竟然对黄毛丫头产生了父爱的感觉,那种“做父亲的甜甜的痛楚,或痛痛的甜头。”这段感情,在书里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还是看严歌苓的描写吧,那才是原汁原味儿。
感情发展到阿鹏爱怜地将黄毛丫头抱起来,“祖父和孙女那样自然而贴切”。甚至因为手下欺负黄毛丫头,阿鹏一脚踹到手下要命的地方,顺手一刀削掉另一个手下的耳朵。到后来,阿鹏甚至想到“有朝一日和小女孩一同去过毫无荣华的平淡生活,就像人间的一切老祖父和小孙女。”
看着看着,故事也渐渐触及到我的心中那柔软的一处。我想,故事真的这样发展下去,浪子回头、恶煞皈佛,该多好。但是,如果这样写,那不是严歌苓了。她越是这样“温暖又安全”地铺垫,我就越是觉得快要“凄美而浪漫”了。故事最后以类似欧·亨利(O. Henry)《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而告终。
每个人的天性中可能都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已知的一面,只有这一面被开掘出来,人性才是完整的。严歌苓常常将人物身上那种与外形特征有巨大反差的内在性格刻画得令人难忘。问题是:恶魔心中也有那块柔软的地方吗?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上帝造人时没有偷工减料的话,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至少,这个世界上还有严歌苓相信!
说实话,以前的我(幼稚),肯定不会相信。而现在,却在犹疑中,慢慢倾向于相信。或许因为见得多了,不再少见多怪。更可能是老了,像阿鹏那样,老了。
曾子有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冥冥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神秘的世界。
以此推之,老之将至,其体益衰,其心亦软。
余生无几 随心老去
顺势就聊到老。昨天聊的是这世上太孤独,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昨天读到一个真实的报道。

我的家乡湖北,有个罗奶奶,说老其实年纪也才72岁,共和国的同龄人。退休前,罗奶奶是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
我不知道她其它的情况,只知道,她有一个儿子,在广州买了房,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我好像天天有忙不完的事。书柜里的书渐渐多了起来,床头、案头由一两本到四五本的高度,还有网站云端里各种免费文章链接,以及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Amazon Kindle)一堆电子图书,仅其中一套世界名著合辑,就有12卷60册,什么时候能读得完?借李商隐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书是死也读不完的。
当然,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有好多好多想干的事情,旅游、写作、欣赏音乐、唱歌、回报社会、聚会、养狗、运动…… 还有太多的未知的领域,只叹时间太快,“忙”不过来。
罗奶奶生病了。有一天,她艰难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一句简单的话,引起我千头万绪。后来,罗奶奶就这么去世了。而儿子三天后才知道消息。

安徽蚌埠的一名退休工人王师傅,70多岁,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了外地,一个在本地。老人独自住在一栋居民楼的楼顶,可能是害怕孤独,家里养了近十条狗。
一天,楼下的邻居发现不对劲,民警和老王的女儿都赶过来了。门一开,就闻到一股异味,还有一屋子窜来窜去的狗。有人猜测,王师傅死后,狗开始叫,想叫醒主人,却发现主人再没起来。慢慢的,王师傅的尸体开始腐烂,饿急了的十条狗,就开始分吃王师傅的尸体。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都涉及到孤独,外界的孤独和内心的孤独。
我身体尚好,幸有老伴,还没有进入外界的孤独,因此,也没有内心的孤独。感谢上帝!
余生已然不长,不如随心老去!
自尊之死 安乐之死
但是,总有一天,我也会面临外界的孤独。因此,我对老伴说,如果可能,我先走一步。我将自私地留下孤独,如果我可以。
因为没有真正面对孤独,我不知道我会如何应付。也许,如昨日闲聊所讲:提着自己的那盏灯,走向夜幕,走进苍穹下的梦。苍穹下,是那辆孤独的车,简陋清冷的床,还有高傲的自尊。
我的担心,是身体衰老而带来的无助,身不由己,导致丧失做人的尊严,比如像个植物人一样,浑身插满导管,静静无望地等待死神降临。真不如战场上旌旗下,轰然一声炮响,烟消云散。
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则消息,北京时间10日晚9点,澳洲科学家古德尔博士,104岁,在瑞士正式接受了安乐死。

在此之前,古德尔博士已经体会到身体衰老和外界的孤独。比如,眼睛严重老花,即便戴上老花镜,也无法看清报纸,更别说看手机和电脑屏幕了。行动不便,不小心在家里摔倒,无法自己站起来,不得不在地板上躺了两天,直到清洁工发现后才将他送往医院。
另外,大家都先于他去世了,他再也见不到同事和朋友,也失去了与人精神交流的机会。
这些事情,让他明白,到了这个年纪,他已基本丧失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每天生活就像是被人牵着线的木偶一样:吃饭、睡觉。让古德尔博士感到得不到尊重,活得没有意义。
以前,人们会觉得想要活得越久越好。但现在,不仅要活着久,更要活得有质量。这个质量,不止来自身体,更是来自心理、精神、情感上。非常赞同古德尔博士的选择,与其没有质量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么,安乐和尊严的死就是最好的选择。
古德尔进行安乐死的过程,通过全球媒体进行了转播,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死亡不应该隐藏在某个房间背后”,而应该光明正大、有尊严地死去。当欢乐颂的音乐响起,情绪一直低沉的古德尔,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尊严与我,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美国先贤如是说。
无尊严,毋宁死!(Give me dignity, or give me death! )佛州山人效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