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确切的说是今天凌晨的12个小时之前,中国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不加刑焉悼与耄 六一儿童加顽童
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大陆,像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对六一有深刻的记忆。微信群里到处可以看到“六一”的信号。从50后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到70后那些变调的少儿歌曲,各种歌词和音符都在努力地扭转时空,不能不说,有时候它们还是很成功的。譬如,晚上床头听一段小提琴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就让我恍恍惚惚地回到五十年代的那个时空,平静、安详、和谐、充满向往。
退休以后,的确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是啊,没有上下班时交通拥挤的烦恼,没有办公室电脑中一堆要处理的工作紧张,没有莫名其妙被人暗算躺着中枪的懊恼,没有上司带来的要求和压力,更不用在冰天雪地中天不亮就揉着睡眼挣扎起床。跟上班有关的一切压力和烦恼,统统都扔到九霄云外,轻飘飘的像浮云,一不小心就飘过一天、一周、一个月,乃至一年。这是童年根本不会想到的日子,一个经过生活敲打、历练、折磨甚至摧残后,重新回归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首歌唱到“时间都去哪儿啦?”其实,时间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分分秒秒,是一部部回头就看得见的近代史和现代史。脑子好的,记得的时间就多一些清楚一些;脑子不好的,记得的就少一些模糊一些。有些,可能自己不记得了,而那些跟我在同一个时间轴上的人会记得,如果是正好在同一个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那些人们,同学、同事,则更可能记得。
时间,都储藏在那些无限的三维空间里。记忆,是随着人类的生命的过程而产生和消失的。如果没有一种方式将它们存储和传承给后世的生命,它们就不再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而在时空中流浪。幸好人类产生了交流的工具——语言,可以通过人类最原始的口述将记忆传承。后来,人类又发明了文字以及其它传媒工具,以至可以将流逝的时间存储下来,并得以流传后人。
于是乎,半个世纪而后,《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歌声,又可以让我回到那个红领巾的年代。想起一些于当年有关的事物:比如,那个年代,满9岁方可以加入少先队,同时还要努力表现,才能加入。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加入少先队的。到了80后,女儿那一代人,一入小学,脖子上就戴有红领巾,是个学生都可以加入,咸于红领巾了。当年少年先锋队的“先锋性”到哪里去了?不会都到房子、车子、票子上去了吧?
有人说,今天的少年儿童节还要加上老年顽童节,有道理。昨日聊到“人生七十古来稀”时,提到早在周朝,《礼记·曲礼》中就说:“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八十九十岁,称之为“耄”,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毛,读冒(mào)。也有的说:“七十曰耄,頭髪白,耄耄然也。” 七岁年幼之人,称之为悼( dào)。 悼与耄在周朝时是同等对待的。他们都不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虽有罪,不加刑。”老小,老小,同等待遇。据此,六一就是儿童和顽童的节日了。

时间,在我面前一秒一分的流逝。也许,电脑前键盘一键一键地敲动,或许可以存储部分时间。至少,记下了我生命中的又一个“六一节”。
后疫情时代
通货膨胀缩水式 且把暮四换朝三

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紧缩。自打新总统上任以来,以其抓紧疫苗接种,发放纾困款,大量拨款用于恢复经济的手段,使得美国人重拾信心,开始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国殇日的长周末假期,似可以看作是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市场在紧缩后,忽然碰到大量的货币充斥市场,自然会通货膨胀。明显的有如建材业和房地产、航空业还有日用商品的价格上涨,比如前几日提到的理发等服务行业费用上涨。还有我使用的手枪子弹价格,以前只要$0.25一颗,现在的商店零售价$40一盒(50粒),折合$0.8一颗,上涨了一倍还不止。国殇日的促销中,“便宜”到$0.45一颗,于是赶紧订购了1,000颗,节省了$350。这么便宜的子弹哪里来的?俄罗斯!于是想到特朗普反对的全球化,把生产全都“内卷”到美国来,似乎是增加了国内就业,可是生产的成本就上去了,最后买单的还不是老百姓!工资不可能翻倍成长,而有些产品则会。最后是肥了谁呢——资本家!
除了这些明显的价格上涨以外,如绿林好汉罗宾汉横刀勒马明火执仗地要钱——“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还有一些商家却暗度陈仓,表面价格不变,实际上却短斤少两减少分量。经济学家把这称之为“缩水式通货膨胀”(shrinkflation)。绝大多数民众都能说出一盒早餐、一盒冰淇淋或一包咖啡多少钱,但如果进一步询问每包重量有多少,民众其实并没有概念。据说,大家平常并不会注意这些细节。真的就能蒙混过消费者的法眼吗?
一位住在新泽西州44岁消费者说,向来通过宠物粮食网站购买猫粮,发现原本5.9盎司的包装突然变成只有5.1盎司,可是价格却还是同样。他说,换算起来,一年等于多花240元,但厂商却没有解释,也没提出预告,“这点让我非常介意”。沃尔玛旗下品牌的纸巾,原本每卷有168张,但日前缩水到120张,12卷一组的价格维持$14.97不变。沃尔玛发言人说,如此改变是为了反映产品“升级”,不过没有说明细节。这不明明是打着产品“升级”的幌子,行价格“升级”之实吗?
经济学家指出,当原材料成本上升时,例如咖啡豆、纸浆、建材等,制造商一定会将此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他们面临的抉择不过是:要么调高价格让消费者清楚看到且抱怨连连,或是减少产品份量但价格不变蒙混消费者,“通常后者是较简单的选项”。
作为消费者,面临通货膨胀,你有的选择吗?
如果有的话,让你在“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中选择,你会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