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2021 周六 晴

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拉美英雄格瓦拉 精神肉体两次亡

到古巴旅游,有一件怪事。在主要的纪念广场上,没有看到古巴著名的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巨幅画像,有的却是切·格瓦拉的画像。这和前苏联的红场和北京的天安门太不像了。一是说明古巴不搞个人崇拜,虽然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但是,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另外,10年前,菲德尔·卡斯特罗病后,把位置传给弟弟劳尔·卡斯特罗,这有些让人感到有些“家传”的意思。不过,最近,古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和平转到新的一代人手中,结束了卡斯特罗兄弟自1959年古巴革命以来的领导。相比那个从爸爸元帅传到儿子,儿子又传到孙子的金氏家族,到底还是不一样。

二是说明切·格瓦拉在古巴的地位。他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在中国,国庆游行时,我们会看到共产主义的领袖们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还有推翻满清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但是平常日子里,他们是很少见到的。不像格瓦拉在古巴,从1959年的古巴革命至今,仍然引领古巴民众。

其实,格瓦拉是一个阿根廷青年,并不是古巴人。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应该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革命成果。他访问过莫斯科也拜访过北京,见过毛泽东和周恩来。古巴革命胜利后,为了信仰“面对美帝国主义及其亲信,只有革命暴力才能带来解放”,他舍弃自己在古巴的高官和权位,离开古巴,离开自己的亲人,先去刚果,后去玻利维亚,去搞世界革命,最后牺牲在玻利维亚。

格瓦拉的尸体

“格瓦拉不属于任何地方,格瓦拉却无处不在”。对格瓦拉的一生,世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人说: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就象中国革命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而在拉美世界,他就是叛逆和反抗的象征。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和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他被人们称作“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浪漫冒险家”和“人间的耶稣”。

在我的心目中,格瓦拉是死在浪漫的理想之中,他的一生是一个浪漫的悲剧。格瓦拉给我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他是一个非凡的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象征着一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我的精神力量。

自从到美共网站做过测试“学习”之后,每周都会收到他们发来的邮件。今天的邮件中提到“车的两次死亡”(The two deaths of Che),因为Che很象汉语拼音的“车”,给我一个中国人名字的感觉,让我感到兴趣。仔细一看,才发现说的是切·格瓦拉,也就是说格瓦拉的两次死亡。很想了解一下美共是如何评价格拉瓦的,于是进入了美共的网站。

首先是格拉瓦那张有名的照片。因为当时用的是科达照相机拍的,人们也称其为“科达切”(The Korda Che)。开篇就说,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照片。它显然超过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蒙克的《呐喊》、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硫磺岛升旗,以及裙子向上翻腾的玛丽莲梦露,成为“有史以来复制最多的形象”。

“科达切”(The Korda Che)

美共说,格瓦拉的第一次死亡是在在玻利维亚。他的第二次死亡是资本主义对他形象的商品化。“科达切”照片的被复制提醒人们,资本主义是如何吞下一切并再次吐出、商品化、包装和营销的。从一开始到现在,商业用虚假的反主流文化、商业复制品来困扰反主流文化。这个形象现在无处不在,贴在海报、咖啡杯、避孕套、啤酒瓶、枕头套、T恤上,甚至“纹身在迈克·泰森的躯干上!”

美国资本主义剥夺了格瓦拉历史和政治根源的形象,包括格瓦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格瓦拉已经无关紧要了。格瓦拉已经成为一个想法,或者一个理想。“革命美德的终极旗手”已被商品化。“科达切”照片现在正式归为私有财产,并指定了一个九个字符的字母数字代码:美国视觉艺术版权号(GATT) VA-1-276-975。

不能不说,美共的这个提法很有意思。格瓦拉的肉身在战斗中死亡,而他的名声和形象却被资本主义吞下后并再次吐出,并把他商品化了。因此,格瓦拉的精神,也死了。这大概就是美共所要讲的格瓦拉的“两次死亡”。

其实,这个商品化也很有意思。在美国,人们喜欢格瓦拉的商品,包括拳王迈克·泰森用格瓦拉纹身,说明一种趋势,是人们对世俗社会(资本主义)主流意识的一种不满和反抗。虽然不能归结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那是对现行资本主义的一种反对。更主要的是,人们通过各自对格瓦拉精神的一种理解,它可以是“红色罗宾汉”,也可以是“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甚至是个“浪漫冒险家”。总之,它代表着社会中的一种不安分,一种骚动,一种不现实的浪漫,这种精神往往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总比那些唯唯诺诺的顺民们要积极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看,格瓦拉的死,如人们所说的“人间的耶稣”,在商品化中又复活了。跟他一起创建古巴政权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也许将在人们的心中消失,但是,格瓦拉却将在美洲大地上长存,通过那张“科达切”的照片,以及照片后边的不死精神!

引用一句格瓦拉的名言:“在艰苦的革命事业中,死亡是常有的事。”(In the arduous profess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death is a frequent occurrence.)中国人,尤其是经历过WG炼狱的人们,就会联想到那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是不是何其相似乃尔?如果讲这句话的人,也牺牲在革命战争中,是不是也会像格瓦拉一样?


两年前,美国对古巴开放不久,我们访问了古巴。后来,美国又把大门关上了。那次旅游回来后,写了一些随感,都收在《哈瓦那之吻》的一文中。可以有空看看。网址是: https://book.yunzhan365.com/wdcq/voyl/mobil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