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红彤彤的云,是出门后的第一印象。然后,就是一句”红霞万朵百重衣“冒了出来。走在路上,很快就把这首七律的前四句回想起来了,但是,后四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老年痴呆前期预兆。不过,此情此景,这一句就够了。
2021年8月31日,一个美国今后将长时间记得的日子。

美军撤出阿富汗 神女终还自由身
“2021年8月31日清晨1点…美国全军撤离阿富汗。”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麦肯锡上将(Kenneth McKenzie)今天清晨发布紧急记者会,确认美国总统拜登所下达的“831总撤军”指示与喀布尔机场的空运大疏散行动,已于阿富汗时间31日清晨正式结束。
美方透露,在31日清晨驶离的最后一架C-17运输机上,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威尔森(Ross Wilson),与亲自压阵指挥断后的82空降师指挥官多纳休将军(Chris Donahue),分别代表美国政府与美军“最后一个离开阿富汗的土地”。但就像麦肯锡上将在视频记者会上的遗憾说法一样:“很遗憾,到最后…我们还是没办法拉走每一个我们想救的人。”
“在此,我以阿富汗总指挥的身分,宣布美国已经完成从阿富汗的撤退行动。”在与五角大厦视频连接的紧急记者会上,美军中央司令部指挥官麦肯锡上将,也代表军方做出最后布达:“所有的美军战斗人员,都已经全数离开了阿富汗——从2001年9月11日开始的20年阿富汗征战任务,自此正式完结。”

根据白宫更新于8月30日上午——也就是事后“总撤退”前20小时——的更新资讯,从7月底开始至8月30日清晨3点为止,美国总共从阿富汗空运撤走了12万2,300人。其中超过9成的空运数字,应都为阿富汗籍公民。而此一规模不仅是1975年南越沦陷前“常风行动”的15倍以上,也可能是自越战以来美国接受数量最大的“战争遗民”。
但12万2,300人的撤离总数,离“100%”的目标成功仍有相当一大段的距离——在美国全面撤退的3小时后,美国国务卿布尔肯(Antony Blinken)也召开紧急记者会,内容中略显难堪的布尔肯代表美国政府承认了几个事实与方针:
(1)除了数万阿富汗盟友撤离不及,还有“至少400名美国籍公民”仍困在阿富汗境内;
(2)美国驻阿富汗大使与外交使节团将暂时“冻结”,全团任务暂且转移到卡塔尔观望待命;
(3)美国政府此后将不再发动“官方撤离任务”,后续的撤离安置将委由联合国难民署…等“第三方机构”斡旋接手。
虽然布尔肯强调:本回的阿富汗撤离行动,已是史无前例的高难度全球救援难关,“能做出这样的成就,我们大家都已经尽力了。”但由于政治气氛敏感,美国朝野舆论又普遍对拜登团队的应变表现极为不满,因此压力之下的布尔肯也没有接受记者提问,就在一片骚动中默默离场。
层层叠叠云雾里 朦朦胧胧诗人心
朋友圈看到有人调侃说:“诗人都是这样的,层层叠叠,云里雾里,不让人看进内心。”诗人写诗不就是表达他/她们的内心吗?不过,好像有人说诗歌要含蓄,不能太直白,所以才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方式来表达,让诗歌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变得模糊朦胧。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故弄虚玄故作高深之辈。
不管怎么说,上面那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有感于此,于是,做新诗一首《三急》,不知是否能“让人看进内心”?
心急火燎
火车疾驶而来
汽笛呼啸长鸣
揣着粗气
停靠在站台
站台下
一湾平静的湖泊
浅得清澈见底
随着火车的进站
渐起微微涟漪
哗啦一下
车门大开
老老少少 大大小小
旅客们急涌出来
行李包裹 形形色色
满是旅途的疲惫
清洗车厢
用一片洁白 温柔
平湖沸腾 车站喧哗
全甩在身后
火车——离站
一身轻快

相信一般人都能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心”。
附: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