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随感
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就上路了。走过湿地,又听见蛙鸣。原来昨日淫雨积水,湿地之水已经漫延到草地的低洼之处。顺着亮光看去,远处林中,已见数点枫叶的初红。北方的这个时候,尤其是新英格兰诸州,应该是红意渐浓了吧。万绿丛中,仔细看去,几点零星黄叶隐约可见。初秋不再是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感觉,而是一点一点的映入眼帘,开始具象化了。

转眼秋天快到,橡树开始结果,除了松鼠惠顾,无人问津。大自然秋天的馈赠实在太丰盛了,路旁橡树多,结果也繁,橡果掉在地上,连松鼠也吃不过来。风雨之后,撒落在地上,有的被路过的人踩碎,有的则开始慢慢烂掉,不知道生养它们的树会不会有感到可惜。这些果实自生自落,来自于泥土,又归于泥土,也许,这就是入土为安,回归自然,是大自然给与橡果的归宿吧。
但是,橡果如果腐烂不发芽,不再继续生命的循环,似乎没有物尽其用,终归让我有些不能释然。或许,春叶、夏花、秋果、冬枯,生命轮回往返,并不计较得失,也不在意去留,就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走过了,活过了,开花了,结果了,好与不好,有意义无意义,一视同仁。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类妄念,如落叶和橡果随意飘落在泥土草丛,任秋风秋雨垂怜或摧残,或零落为土碾作尘,或来年破土而出持续生命的循环,一切听凭自然和命运安排。
冥冥中,满树和满地的橡果,随意走过的我,伴随着那些杂乱无端的遐想,还有庄子和老子身影时隐时现,在时光中,相互尊崇大自然的旨意,互为印证各自的生命。
昨日下午就淫雨连绵,彻夜不停。整个天空都是阴暗灰蒙,不复夏日阵雨,头顶乌云滚滚而来,天边仍然是蓝天透亮。雨下得不大,但一直持续不停。看着没有雷雨的样子,我们仍旧按时去游泳。天上的水和池中的水混成一体,入水出水天水不分,赤条条如人之初于母腹中,竟是一番天人合一的感觉。
为什么国人要讲究“入土为安”,我们并不是从土里而来的啊?要我说,应该“入水为安”,死后葬身大海,回归本源,”质本洁来还洁去”,何等潇洒惬意?实在不行,就按现行方式,将骨灰抛洒在江河湖海,也算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了。
往日回顾
五年前的今天,是中秋节,今年的中秋略微晚一点,大约九月二十日。那时初学元曲《清江引》,习做《中秋谴怀》一首。淡淡相思,寄语圆月。夜有阴晴,不解乡情。奈何?

朝云暮雨龟蛇杳
月隐伤怀抱
清风抚松涛
壁影迭残照
一湖乡愁吹绉了
闲读杂感
继续读聊斋。看《瞳人语》,联想前面的故事《耳中人》,原来鬼可以身形极小,且寄居于人体之中,这也是一种光天化日之下的鬼魂附体。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士方栋,轻薄追尾偷看良家少女,不料得罪上仙,惩罚其“睛起旋螺”,双目失明。后来,闭门思过一年。才让眼中小“瞳人”使他一只眼获“重瞳”,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这是一篇以惩戒劝世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故事。不过,用一只“重瞳”作为回报,倒也新鲜。
又读《画壁》,这个故事在大陆曾经改编成电影,完全是导演的新编聊斋,与原作相去甚远。故事讲述一个男子,看到壁画上散花天女,其中“一垂髫者”使其之入迷,便随之进入壁画,男欢女爱一番。后被和尚从壁画中叫了出来,抬头再看壁画,那位仙女已经“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
读聊斋,不仅可以学习古文句子的精炼,可以学得许多词汇和用法。比如“垂髫”(tiáo),指披发下垂。古时十五岁以下儿童不束发,因称童稚为垂髫,这里指未曾束发的少女。“螺髻(jì)翘然”则是指螺形发髻高高翘起,为已婚妇女的发式。
以上荒诞故事,借高僧之口,说是“幻由人生”,皆在人自身心魔。作者评论:“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这一句中,最为不解的是“老婆心切”。老婆不是妻子的俗称吗?又或是指年老的妇女:老婆婆、老婆子。原来,佛家称教导学人亲切叮咛者曰老婆,寓慈悲之意。这里是“教人心切”之意。大意是菩萨点化愚蒙,教人心切,可惜人们不能聞言頓悟,进山去修道。
这篇《画壁》写情色之诱,没有像其它故事那样将人物毁灭,也没有让其看破红尘,而仅写他们匆匆逃离幻境,有如绘画中的留白,让故事的发展给读者留下诸多想像和猜测。虽然故事好像是老生常谈,可是,又有几人悟到“幻由人生”的真谛呢?

做小诗《七绝·题聊斋画壁》以记之。
画壁垂髫婀娜姿
书生意夺恍凝思
老婆心切僧宣化
幻像人生孰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