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2021 周四 晴/雨

南山寺庙惊巨鬼 海外闲来读山魈

读聊斋《山魈》,讲的是一个人夜宿寺庙,遇到山魈(xiāo)的故事。山魈一般指的是山中的精怪。我们城里长大的孩子很少听说,甚至小时候讲的鬼故事里,都没有山魈影子。

提到山魈,常常有人引证晋人葛洪《抱朴子·登涉》提到的山精:“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这个描述,跟聊斋讲得不一样。蒲松龄笔下的山魈是一个大鬼、个头与房梁齐高,巨口如盆,牙齿稀疏,有三寸长、还有巨爪。书中更用其动作来形象地描绘:大鬼从门中“鞠躬塞入”、“目光睒闪”、“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试想,你半夜惊醒,突然面对一个如此大鬼,会不会吓的要死(惧极)?

中国民间视山魈为恶鬼,有春节燃爆竹以驱山魈的传说。如《商河县志》:“正月元旦,五更燃爆竹,以驱山魈。”杜工部有诗道:“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可见山鬼是喜欢夜间活动的。

除了民间传说,其实世界上还真有山魈这种东西。山魈俗称彩面狒狒,为世界上最大的猴,像京剧中的花脸。据说山魈主要生活在非洲的赤道和刚果的热带雨林中。成年山魈性情凶猛,就连豺狼虎豹也不敢轻易招惹。我在《脸书》视频节目中,看到非洲的大狒狒厉害起来,敢跟百兽之王的狮子叫板,在凶猛成群的大狒狒前面,连狮子也退避三舍。

山魈(Mandrillus sphinx

看过山魈的图片,是不是觉得跟聊斋中描述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山魈“齿疏疏长三寸许”。不过,在亚洲生活的中国人怎么见过远在非洲的山魈呢?是不是山魈的某一支跟非洲猿人祖先北上,来到亚洲,所以才有古书《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提到的:“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

从古书中提到的的位置来看,大概山魈多在南方山中活动。聊斋中提到的地点“南山柳沟寺”虽然没有讲明具体地理位置,但是不免有一种“南”方之山的意思在里面,隐约间似乎有了与非洲的某种联系。


说来也巧,曾经看到清人袁枚的一个故事。袁枚在清朝时个颇有名气的文人,别号随园老人。清乾隆时期为诗坛盟主,文笔亦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著有《随园诗话》等诗歌散文。

袁枚有个朋友叫孙叶飞,在云南做教官(也是南方)。有一次,和几个朋友正喝酒的时候,突然发出了一阵怪响。扭身一看,发现有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它头上戴着红草编成的草帽,像个猴子,又像是人,马面凸鼻,呲着獠牙,脸上好几种颜色,头颈下长着绵密的绿毛。(这个长相是不是像图片上的山魈?)走路方式左歪右斜的,偶尔还用单脚蹦跳一下。

孙叶飞和众人暗地里跟踪观察山魈的去处。只见那只山魈走着走着突然不走了,朝一间厨房进去了。正好有个酒醉的厨师在桌案上睡觉。山魈走到他跟前,呲着白森森的獠牙朝着他怪笑。孙叶飞等人担心厨师被伤害,于是大喊大叫,厨师被惊醒,一见面前站着个“怪物”,抓起一旁的烧火棍就打。山魈被激怒,一把夺过烧火棍,扑向厨师。这个厨师胆子非常的大,双臂抱住山魈的腰,与它在地上滚斗厮打。

孙叶飞跟众人找来棍棒刀枪,冲进去帮助厨师。然而那只山魈却不怕刀砍,呲着獠牙乱挥利爪,有几个人被它的利爪蹭到,鲜血瞬时浸透衣衫。(山魈果然厉害,以一敌众。)那个厨师见它撒野伤人,抄起一口用来剁骨头的斧子,蹦起来用尽力气朝着山魈的后脑砍去,斧子嵌入骨头中,山魈怪叫不止,折腾好久才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众人用绳子将它捆住,吊在厨房的梁上,准备等到天亮把它投入河中。等到天亮鸡叫之时,众人听到厨房发出一阵怪声,拿着刀枪棍棒过去查看之时,发现吊在梁上的山魈不见了踪影。地上留有一柄带血的斧子,还有昨晚山魈戴过的草帽。

当地山民听闻此事,对孙叶飞说:“山魈通人性,喜欢模仿人的样子,它们尤为喜欢穿人的衣服,戴人的帽子,如果在山中看到戴帽子穿人衣的东西,千万不要接近。人要是靠近它们,就会遭到它们的袭击。它们的力气非常的大,牙齿和爪子尤为锋利,只一下就能将人的皮肉抓下一大块。那只山魈受了这么重的伤仍不能死,可见它们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

根据蒲松龄卒于1715年和袁枚生于1716年来判断,两个故事在时间上相隔不久。据此看来,聊斋里山魈的故事,说不定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演化而来。没准,今日云之南的丛山峻岭里,很有可能还有山魈出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