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入水噗通响 万籁寂静钟磬音

天阴。到下午,稀稀拉拉下起雨来。

晚间小丫头8点钟有线上的课。我可以有点时间看闲书。继续读日本作家讲”寂”。这个”寂”引经据典,分成三个层次往美学上靠,看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总觉得玄乎的有些牵强。

看到一篇散文,谈到一个词”曲径通幽”,出自唐人常建的一首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中可见,中国对”寂”也有日本作者第一层的含义——跟禅和古寺庙的联系。芭蕉写的“青蛙跳入池水中,噗通一声响”,跟唐人”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有一比,都是用不静(声响)来衬托静。当然还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实,常建这里写到的”空人心”,更是寂的精髓, 寂静或者寂寞到四大皆空的境地。尽管跟日本俳句的”寂”有不同之处,相信也有一些相通之理。

对于美,散文作者认为是静止的。在时间上限制了美,又或者延伸了美。把美丽的东西比作是一个横截面,像一个一刀切开的西瓜,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真正的美丽决不随着时间线性移动。”美丽是不老的”。在个人短暂的生命旅途中,也许就是如此。这是一种静止和孤立的看法。如果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美又怎么会静的下来,她在人类不断的追求中,不断的日新月异。我倒觉得美像是天上的流云,没有定形,不断变化,是情人眼里的西施。

有趣的是,除了俳句以外,以往中国大众的喝茶,少有太多的讲究。只要茶香,也无须精致茶具的烘托,没有礼仪仪式的引导,如日本的茶道。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能够享受一次这种清澈和香甜,还管它是否能够睡得着觉。不过,现在的人们,生活好了,喝茶也讲究起来。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一讲究,就开始脱离原生态的美,这与“寂”是背道而驰的。

一位老师在讲散文写作中提到,当你发议论和感慨时,第一层有感而发,应该是大家都想象得出的。你如果停留于此,那么你的立意还不够高。要像剥洋葱一样继续往深里想。如果能达到第二个层此,文章就开始有意思了。如果能够继续往深处想,进入到第三个层次,那这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了。

比如,此刻夜深了。我在梦幻中缓缓散步。从描述入手,”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穴”,这是可以想象的周围景物。然后进一步”看夜幕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这就开始有点感觉了。

如果,再进一步地看:”看细细的茸毛在皮肤上悄悄生长,皮肤的质感因此变得柔和而华丽;看身体的条条曲线向着灵魂蜿蜒,欲念因此变得清晰。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切都变得很透明和很简单。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食物腐朽过程所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月光注定会温暖日后漫长的生活。”

这就走进内心世界了,至少是走入了第二个层次,开始触摸到第三层那细细的柔和而华丽的茸毛了。


12/20/2022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