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言普通话 小满调羹舀乡愁

连续几天,茉莉花都是盛开不止。不仅花苞大,而且数量多,由开始的上十朵,一直开到二三十朵。今天早上就采摘了三十三朵。将其置于案头,整日芬芳。多余的则分放到浴室,让馨香伴随着沐浴,进入每一个汗毛孔,洗涤汗污,遍体留香。


早上读到一首新诗,“小满时节,调羹舀起多少乡愁”。原来大陆今天已经是小满节气了。小满时节,要收麦子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有诗:“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海外诗人,远离故国,因为农历节气而引起思乡的愁绪,在所难免。有感而发,就化心中的块垒为笔头的诗歌。

诗歌在前面引用了宋朝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诗歌的结尾写道:“小满时节再品陆放翁的诗句/倍觉乡音可亲,入耳悠扬/这里的‘调羹’该舀起多少乡愁/梦回故里旧壤。”

于是群里有人问,“知道‘调羹’是啥吗?”我想说汉语的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果然,有人回答:“调羹就是勺。”没错!

后来我看了一下陆游的原诗,题目是【初冬绝句二首 其一 】。原诗如下: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

仔细一品,陆游此处的“调羹”不是名词餐具“勺”的意思。“鲈肥菰脆调羹美”,不是说“调羹”(餐具)很美。这里是动词“调”和宾语“羹”的组合词组。意指将肥鲈和脆菰“烹调”/“调治”出的羹很鲜美。此处的羹,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羹”原来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后来演变成汤的意思。再看后面一句“荞熟油新作饼香”中,这里“作饼香”与“调羹美”相对称,也是一个动宾的句式结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两句大意是:用肥美的鲈鱼和清脆的香菰“烹调”治出的“羹”味道鲜美啊。用长熟(炒熟?)的荞面和新榨的油做出的饼真香啊。

诗中将“调羹”作名词,“舀起乡愁”,本无不可。不过引用陆游的诗,将“调羹”这个优雅的动作,固化成一个“勺”,容易有点让人误解。原因在于后来“调羹”就从原来的动宾结构的词组,逐渐演化成现代汉语的名词。

如果去查词典,比如【汉典】就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任然保留动词的特征;

  1. [spoon]∶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2. [season soup]∶搅拌羹汤使均匀或美味。

查【维基百科】,其解释为:
调羹也称汤匙、瓢羹、羹瓢,是一种餐具、量具或工具,由带有凹陷个头部搭连接个柄构成。用来装液体搭小块固体。一般拿体积较小、用于进餐个称为“调羹”(spoon),体积较大用于烹饪搭拿食物捞起到碗或盘子里个称为“勺”。

如果看【百度百科】,注解多了一条:

  1. 调羹(拼音:tiáo gēng),汉语词汇。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搅拌羹汤使之均匀或美味。是一种常用的餐具。
  2. 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使用调羹,主要是喝汤,有时也可以用调羹盛装滑溜的食物。
  3. 北方也有很多地区叫调羹,北方普通话叫勺儿。

这里就涉及到方言的问题了。看到网上一个有关“调羹”的方言问答。发帖子的人问:“去个饭店吃饭,让服务员给我拿个勺子,伊给拿了把大汤勺,我说要小勺,服务员高冷的说那是调羹。有区别吗?有区别吗?”

看到下面众人的回答,说实话,我有点晕:

–东北:东北话叫羹匙儿,简称匙儿。我们方言里吃饭能放嘴里喝汤用的讲匙羹,有时候也单讲羹,不讲调羹。小的叫调羹(喝汤舀冰淇淋),大的叫勺子(盛汤盛饭)。
–陕西:北方叫勺子,南方叫调羹。不过,如果当地方言保留了古语的习惯用法的话,一般就叫“调羹”了。比如陕西,那肯定不算南方,但是也有不少陕西的地方方言里用的是“调羹”。
–广州:我是广州的,粤港澳地区一般讲匙羹形容放在小碗里喝汤的用具,如果用普通话交流偏向用台湾的词汇湯匙,至于调羹也可以理解,但感觉是厨房里用来调味用的厨具,至于勺子我们一般认为是大勺子,是厨师用的。
–赣州:调羹。
–温州:羹匙。
–广西:小的称之为调羹,大的称之为“瓢”,如饭瓢,汤瓢。
–闽西:我们普通话叫“汤匙”,方言叫“调羹”。我们这普通话的“勺子”一般指水勺,方言“瓢勺”。
–内蒙:喝汤的称羹匙。
–山東:上歲數的會說調羹,年輕的很少說了,都叫小勺子,覺得這可能就是文化的退步或者人懶惰的一種表現吧。
–上海:小的叫调羹,比如吃馄饨,吃冰激凌,那个叫调羹;大的叫勺子,用来盛饭的叫饭勺,用来舀汤的叫汤勺。

想了一下我的方言,小时候讲的武汉话:小的叫做“瓢羹”,大的称为“汤瓢/饭瓢”或“瓢/勺子”。

看来全国对什么是“调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谓“众羹难调”。不过有个趋势,方言正在逐渐地被新生代所讲的普通话所替代,并且,老一代也在逐渐被“同化”。我回国访问时,就碰到过这个现象。爷爷和奶奶讲一口地道的武汉话,但是在跟孙子辈交流时,孙子辈却说普通话。于是老人家也改成“弯管子”的带有武汉味道的普通话,俗称“武普”。长此以往,武汉话的“瓢羹”最后就会被普通话的“调羹”或是“汤匙”之类的标准国语所替代。

不知道方言被普通话替代,好是不好?


05/19/2024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