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雾天气,几乎连续了一个星期。中午,热得跟夏天一样,温度竟达80多华氏度!
细菌渺渺何善恶 聚散匆匆终有时
终于,离别的日子到了。吃完中饭,下午一时许,小丫头一行启程回纽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几周一晃就过去了。不过,这次,明显看到小丫头有许多进步。越来越懂事,越来月会表达自己。在越来越长大的同时,她对大人的依赖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在看到她成长的同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消失着。

想到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而没有结论的人性问题。人们对于人之初,基本分为性本善和性本恶两大阵营。两派各有说辞,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近来看到一个生物学家谈疫情和病毒的关系。他从微生物细菌的显微角度着手,认为人体不过是一堆细菌的组合。在病毒细菌研究的层面,其实在最底层细菌本身并无所谓对错善恶之分,它们并没有人的那种精神或者道德的判断和选择,它们只是简单的为了生存而生存。至于会不会促进人类的健康或者导致人类的死亡,它们是不知道也不会考虑的。于是,这位生物学家认为,其实人的本质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自私的。他避开了道德层面好与坏的争论,认为人本质就是在细菌要求生存基础上的自私。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看法可以归属于人之初性本恶之类。但是,他认为,自私并不坏,是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必须。
也许,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的,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已经不再是细菌简单的物理组合和叠加,人类已经在这些基本元素上经过化学变化,进化到一种有思想意识的高级生物。人是有判断力和能够选择生死的一种灵性动物。他们可以为了某种思想、理念而努力拼命生存。人也可以为此选择放弃生存而死亡。这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地方,是那位生物学家从简单细胞的观察上所不能得出的推论。也许他在细菌的森林里走得太深,已经看不见人的森林了。
从观察小丫头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她在这个年龄段的主导行为是成长中所必须的索取,如喝奶、吃东西等等,也可以说是以“自私”为主的阶段。但是,即便在这个阶段,她也开始被社会要求“给与”。比如,电视节目会教小朋友,有玩具和食品要跟其他人分享(share)。在学前班的课堂中,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她都已经开始了解并实践这个分享和给予的意义,开始进入一个做“人”的角色。
在晚间散步时,她自导自演的游戏,很大一部分是在表演分享。比如她会在一个虚拟的商店中购物,做出付钱,取货的动作。然后,把虚拟的冰激淋、饮料、糖果分享给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她还会事前征求意见,在得到你所需要的口味后,购买你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服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在虚拟的分享过程中,十分慷慨。大概是因为虚拟的资源可以说是无穷尽的。但是,我相信她在分享的游戏中得到某种满足。不管怎么说,这种给与和分享的游戏,是会给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她不在乎的东西,比如她有一大堆绒毛玩具,如果你要一个,她会很慷慨地与大家分享。但是,她喜欢的东西,她会有条件的跟别人分享。假如她手上只有一块巧克力,你要跟她分享,这时候“给与”对于她,将是一种很困难的抉择。这种情况下,多半她是不会跟别人分享的。有一次,她手拿一颗糖,当大人向她要时,她赶忙把糖放进嘴里。这里,可以看到那些“细菌”自私的影子。
但是,如果她有两块巧克力,情况就会不同,你就有可能跟她分享。当然,分享过程和先后,还涉及到简单的“关系学”。如果是妈妈要分享,小丫头给的可能性最大。爸爸要,就次之。如果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就没有份了。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喜欢小朋友。看来,她在幼儿园并不开心,跟许多小朋友差不多,不愿意上学。她还不知道,长大了,讨生活比上幼儿园更不开心。
这也可以说明,在物质丰富,“自己”拥有和所得不会收到影响,也就是保障了自我生存的必要条件下,她还是愿意分享的。也就是说,将来,她有可能分享她她认为可以分享的拥有。总比那些一毛不拔只进不出的人要强吧!头脑中不禁出现纽约的地铁中,小丫头将一纸钞票扔进一个琴盒;掏出袋中的零钱,放到残疾人的身边;在某个慈善活动捐款……从给予中的得到大自在。
在动物世界里,我看到非洲的狮子在捕获到猎物后,狮王一般都是最先开吃的,别的狮子先在一旁等待。谁要是不服敢于上前去吃,狮王上去就是一阵撕咬扑打 , 将其赶开。等到狮王吃得差不多了,才轮到狮群的其它成员进食。动物世界讲的就是“自私”,还有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狮王吃饱了,让其它成员进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分享。当然,如果这时一只野狗想来分食,那也是不行的。
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应该是古人云:“融四岁,能让梨”。或者像小学课本上“一代干粮”的课文。讲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过草地时,一个叫做谢益先的红军战士,路上看到母子三人没有粮食吃,就把自己的一代干粮给了那位母亲。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但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与了别人。自己每天吃野菜、喝凉水充饥。最终在长征路上“先走一步”。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事情一定发生过,并且还将会发生。这种人性中的善良,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些“细菌”肯定不可能也不会有这种行为的。
送走小丫头后回到屋里,生活又回到原来轨道,一阵轻松的感觉。然而,屋子里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小丫头无处不在的声音和身形,随着车子走了。一段热闹、快乐、忙乱的日子,立马就只剩下逐渐降温的回忆。不要总是埋怨时间的无情。其实,时间还是有情的,不是刚刚才享受了一番天伦之乐吗?
晚间又恢复游泳。又体会到潜入水底世界的温柔,汤池的热血沸腾和浑身酥软。

天黑得早,热腾腾的身子一上岸,就在昏暗中被蚊子在背上叮咬了四个大疙瘩。这恐怕是“细菌”自私本能最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