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周三 晴

关于美,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的美貌拜赐于自然的性情之作。夕阳红的绚丽则缘自人生的不懈努力。”

中文”美“字的发展

李泽厚先生的离去,使得他的《美的历程》一书,再次被人们提及。此书出版于1981年,据说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那时的我,在大学教书,所学所教都跟美学无关,因而,竟然没有听说过此书。

不过,那时有一件跟美有关的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学校请外教给我们上课,记得其中有一位叫安德鲁(Andrew)的老师,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文学博士。在一次课堂上讨论中,从美国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讲到书中女主人公,从黛西英文词(Daisy)的本意雏菊聊到暗含的意思和联想。安德鲁老师问道,美丽(beauty)是主观的感觉(subjective feeling)还是客观的反应(objective reflection)。

雏菊 (Daisy)

那时的我们,对于精神和物质,客观和主观的看法,满脑子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虽然,美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学问,但是,一旦涉及精神和物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主观来源于客观。

美虽然跟艺术有关,其实还涉及到哲学和世界观的看法。当时年轻,没有想到这一层。

作为学生的我们,几乎一致都认为美感当然是基于客观的,比如鲜花的美丽自然是因为花,玫瑰、牡丹、茉莉,自身的美(色彩、造型、香味)被人所感觉到。牛屎,黑黢黢臭烘烘的,就没有人觉得美,尽管生活中可以作为燃料。鲜花插在牛屎上,难道会有人认为牛屎美鲜花丑吗?就连中文的“鲜”(美味)也是由鱼和羊的美味而来。这难道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决定人们的主观感受吗?

安德鲁老师则举了一个例子。教室窗外有棵树,其中一片树叶美不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始犹豫不觉了,回答也不一致了。为什么同样一片树叶,同样的客体,大家的感觉去不一样呢?

最后一片树叶 (The Last Leaf)

接着我们聊起了欧·亨利(O. Henry)的《最后一片树叶》(The Last Leaf),一片老画家画在墙上的树叶,给予年轻女画家以生的希望。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那片树叶(枯黄、常青),但是在人们心目中,那片树叶应该是美的。

中国有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英文有类似谚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鲜花和牛屎,以及一片树叶的美不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感在主观和客观中,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和地位呢?

课堂讨论是开放式的(open-end),老师没有给出答案。时至今日,我也没有答案,这大概就是我脑海中仍然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美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感觉,也就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觉是人类才有的,是动物所没有的,当然具有跟精神有关的一种属性。因此,美感明显有其主观性。

那为什么同样的客体(一片树叶),大家的感觉却不一样呢?

要理解美,有一个困难之处:因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是一个客体所有的特质,但也会受到观赏者情绪反应的影响。

李泽厚提到一个审美积淀论。我的理解是人的美感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环境。社会实践和客观环境对情感的形成造成影响,正是这种影响的积淀或者溶化在一些特定的形式中,使得人对于美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客体,大家的美感不一样。

北京四合院

譬如从小在古城北京的四合院长大的人,跟在十里洋场上海石库门里长大的人,他们对四合院和石库门的美感就不一样。在武汉这个商业城市和租界区小洋楼长大的我,对于沿江大道上欧洲风情的建筑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在南美智力和阿根廷的一些街道上,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建筑,我就会油然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当然,北京的四合院也美。譬如我认识的一位画家张郎郎,他就喜欢北京大雅宝胡同里的四合院,就爱讲和写四合院的美。四合院的美,不同于欧式小洋楼的美,因为,我们的审美积淀不一样。不过,作为客体的四合院和小洋楼,并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的审美积淀不一样而导致其他人的美感区别。

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对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有着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据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相信大多数人的“审美积淀”,都认定他长相丑陋,尽管他心地善良。这大概可以解释人们对鲜花和牛屎的共识。也就是说,审美积淀是具有群体的共性的。

还有一件事,当年我住在华盛顿时,楼下住着一位画家邻居。有一天,他指着他画的一幅华盛顿纪念碑油画,问我,你看纪念碑像什么?纪念碑矗立在华盛顿广场中间,四周全是大草坪,给人的感觉有些突兀。蓝天白云下,就像一根树干,没枝没叶,光秃秃的。

“再想想,像不像男人的阳具,坚硬,挺拔向上?”画家提示道。这是男性刚阳的美,是美利坚的内在。瞧瞧,艺术家的联想、想象力、和美感就是与众不同。我咋就没有呢?

华盛顿纪念碑

我想,除了审美积淀论中的社会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即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同一个时空下,由于个人基因的不同,美感也因此不同。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客体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美感)。

目前,基于人类认识论的不同看法,人们对美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概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在客观说。
(二) 美在主观说。
(三) 超自然说。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四) 主、客观说。认为美在二者的结合中——其中有些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终极,恐怕还是回归到哲学的高度,人类怎样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