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 周一 晴

新的一周开始了。

昨晚小丫头到家后,在餐馆吃了一顿饺子,很高兴。接着就是爸爸妈妈忙着从车上搬下一堆旅途用品,整理屋子。然后,一天就要结束了,该洗澡、刷牙、准备睡觉了。今天,一大早,就去上学。听她妈妈在微信上说:小丫头在进日托班时哭了,眼泪默默地往下流淌……

乐极生悲!可怜的小人儿,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无奈,不可能全都由着自己性子来。在姥姥姥爷家,虽然可以尽情发挥自我,放纵一下天性,毕竟,前面还有十几年的上学道路要走。然后,是步入社会生活。家长可以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苦是甜,终究只得自己品尝。早点经受点磨难和历练,未尝不是好事!


成熟岂在早与晚 端看胸中有器无

莫言写了一本书《晚熟的人》,讲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有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社会平台,他只能埋没在日常的、平凡的工作里,就像千里马在拉着卖盐的车一样。后来,社会环境变好了,那些当初受到限制的人,他们的才华、智慧、聪明都表现出来了。于是乎,就显得他当年很无用,后来突然变得晚熟了、成功了。其实,莫言这里只是借用了晚熟这个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真正想说的,是那个造成使得人晚熟的社会问题。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些小孩,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明白很多事情,满口大人话,属于很早熟。家长于是高兴,邻人于是嫉妒。不过,就算是早熟,有能早多少年呢?顶多不过十年罢了。如果最终不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巨人,早熟几年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再者,人生的路漫长着呢。而历史就更加漫长,十年百年在地球上算得了什么?

有的小孩可能看起来比较木讷,反应比较迟钝,他比别人要晚很久才突然显现聪明的、有才华的方面。大家不免为他惋惜。其实,只要有大器,早成晚成又有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上很许多出身寒门,后来却大有作为的例子。当然,也有些人年少成名,长大后却并无大建树。这些都说明,社会环境固然重要,可以影响人成熟的早晚,甚至可以埋没人材。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心中要有那个“器”,否则,外因条件再好,早晚也“熟”不了。

我觉得莫言这里多少都有点有暗示自己“大器晚成”的意思。

莫言出生在一个闭塞的乡村,那个地方相当落后,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电。在此之前,只能用油灯和蜡烛照明。他在那里一直长到二十一岁才离开。莫言怀揣大器,即使在那些岁月里,每到夜晚,村子里便一片漆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也不妨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小时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晚上就电灯明亮,我们也没有写出《晚熟的人》这样的小说,更不用提得诺贝尔大奖了。

况且,这些应该跟每一个人的发育过程、心理特征有关系。所以,到底是早慧好呢,还是晚熟好呢?真的无所谓好坏。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只要“熟了”就好。这个没有法子来评定,也没有必要去比较。

苗苗没有长成时,不要拔苗助长。瓜儿没有长甜时,强拧也不管用。我从来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牧羊人。孩子们成不成“器”,在乎孩子个人。对于我们家长,只要孩子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