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夏季,大学刚毕业留校的第一个暑假,具体工作还没有分配。趁空跟别人一起到庐山一游。
从武汉乘舟顺流而下,行至九江靠岸。记得九江中心有一大湖,颇似武汉东湖。据说三国时,吴国大将军周瑜曾经在此操练水军,还有周瑜点将台。然后,从九江乘车上山。当时,对庐山的印象,最主要是来自李白那首家喻户晓的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诗中知道,庐山上有个香炉峰,从那里可以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这个“三千尺”的瀑布,曾经引起我无数遐想。
此外,就是WG中那首耳熟能详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哦,原来庐山还有一个仙人洞,有乱云和劲松,洞外有无限风光可以观看。
其它跟庐山有关的故事,有老蒋当年在庐山办过军官训练团,以及老毛在山上开“庐山会议”,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敢于为民请命上万言书的的彭德怀元帅罢官。由此生出庐山现代史的一景——庐山会议旧址。
在庐山呆了七天,记得游览过仙人洞、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等等景点。总的印象是,庐山景点的风景一般般,哪里有什么三千尺的飞流,更看不到无限风光和乱云飞渡,只有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传说才是庐山真正的“风景”,才是让游客指点江山和游兴勃勃之处。其时庐山上游客不多,各个景点也就是十来个游客徘徊。但是山上很凉快,山上呆久了渐渐不觉得,下山后就感觉明显。记得从山上下来,在九江一个餐馆吃饭,高温下竟然热得没有了食欲。当然,那时的餐馆没有室内空调,连个电扇都没有。
山上遇到几日夏雨连绵,不宜远游,我就到牯岭一带闲逛。那时的牯岭好像只有一条小街道,路旁小商店开着门,但是游客稀少。烟雨朦胧中的牯岭和整个庐山都很安静,和疗养胜地的要求非常符合。这大概是那时的庐山和现在的庐山使游人感觉不同的地方。
附近有个庐山图书馆,进去一看,可以凭大学的学生证借书。虽然已经毕业,可是还没有发工作证,学生证就是我当时有效的身份证。进去翻到一套《水浒传》,这部书小学囫囵吞枣地读过,知道有梁山好汉108将,聚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天雨无事,便将这套书又翻了一遍,这回看得更仔细,对于人物和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曾想,下山后不久,中国还发生了一场评《水浒》批宋江的政治运动,这是后话了。
后来,又读到老毛的那首《七律·登庐山》,对庐山的理解更深了。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想起乘车上庐山那条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印象深刻,不就是“跃上葱茏四百旋”吗?只可惜,当时乘车上山,却没有登爬那条好汉坡。尤其喜欢颈联两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除了格律对账工整以外,用的几个动词“横、浮、下、起”,产生一种虚实相间的感觉。上游,云烟横陈,黄鹤浮空欲飞;下游,三吴烟霞蒸腾,天地浩渺。诗意盎然中,形成一幅动感十足的立体画面。没有大手笔和心胸是写不出来的。
顺便一提,当时的庐山各个景点都不收费。近日看到一则消息,庐山景区门票一张1人民币160元,相当于20多美元,超过美国国家公园的门票。记得年轻时出外旅游,进出美国国家公园票价为一辆车5-10美元,车中人数不限。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孩子她姥姥,一共四人,每人最多不到3美元。近年来,受到通货膨胀灯因素影响,门票应该有所上涨。具体涨价多少,不知道,因为后来进入老年后,办理了一张美国国家公园卡(老年),终生享用。
这个门票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私家车。也就是说,开车去任何一个国家公园,不管车上有几个人,只要有人持有老人门票,就可以进入,不另外收费。去年我们去西部大峡谷各个国家公园游玩,就是一辆车上6个人,一张老人门票,统统免费进去。不过,我们都是老人门票的持有者。

门票贵且不说,进去后,庐山各个景点还要另行收费。比如看瀑布要再收35元,过一个什么“勇士桥”另行收费10元。据一位知名网红导游透露,庐山内核景区的费用达676元,外围景区还要另交805元费用。这么一算下来,差不多就是奔200美金去了。有游客打油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先交160元
遥看瀑布挂前川——要看再掏35元
飞流直下三千尺——照相摄影100元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圈下来要过千
景区这种雁过拔毛似的胡乱收费,岂不是成了“此树是我栽,此山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的山大王劫道,国家政府难道不该管一管吗?
回想当年游庐山时的从容和潇洒,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唯有不胜唏嘘。
06/27/2023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