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2021 周四 阴

阴。晚起,皆因领导凌晨三时许方就寝所误。

散步在没有阳光中,于佛罗里达也算是幸事。兼有北风微微,别是一种爽快感觉。偶尔,太阳从阴云中努力透出些许光线,便可见地面暗淡人影浮动,有如毛笔洗后,在纸上留下的几道淡淡浅痕。

阴天,并不影响门前通风阅读。终于读完《晴耕雨读》。越到后面,仿佛越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


晴耕雨读传薪火 万马齐喑究可哀

下辑为“感谢所有的记忆”。除了费正清以外,几乎全是外国人的故事。当然,这里的费正清,也是以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视之,与上辑全是国人精英遥相呼应。

诗书丧,犹有舌。我揣摩,作者意图应是:人类的传承,文化的精神的,如若没有书作为媒介,仍然可以用口述方式,世代相传。而口述相传的媒介,乃是人类的天赋——记忆。以中国为例,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史诗《亚鲁王》、彝族的源流史詩《梅葛》、《查姆》等等,都是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因而,如作者所言,要“感谢所有的记忆”。

记忆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一个简单又复杂的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系统只有三个步骤:输入——存贮——输出。人一生中,大脑接受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它们都被储存起来了。我认为,只有输出,才能真正体现记忆系统的价值。我不知道人是如何储存、整理、组合或者归类这些外界资讯。我所知道的是:有的人可以过目不忘,如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们,但是,更多的人,如我,会在输出的过程中,遗忘了一些。也就是说,有些信息丢失了,或者说一时间,找不到那些储存的资料和信息。或许,日后某个时间,它们又奇迹般出现?

对于我,一个记忆不好的人来说,记忆是不可靠的。它们是模糊的、碎片的、衰退的、弯曲的、甚至是可以被抹掉的。想起前不久读过的《李锐口述往事》。李锐有幸,活了103岁,脑子里记录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果在他百岁之时,问他亲身经历的那场庐山会议,不知他能记得多少?至少,不能像他在日记和会议记录里写得那么准确和详细。

每当我一首唐诗或宋词背不下来时,我会去翻找我的《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当一个字或词想不起来时,我会去查字典。当今,各式媒体并存,如纸质、电子等等,更多的时候,我会上网,到云间那些数据系统,去搜索那些大脑搜索不出来的记忆。

记得年轻时参加军训活动,有一项是行军途中传达命令。一个班十来个人,命令从前面的班长传达下来,每个战士向后面复述传达,口令一直传达到最后的班副。然后,班副说出他收到的指令。在我的印象中,指令几乎没有一次是完整无误传达下来的。说明口述传承记忆过程:输入——存贮——输出,是会在某些地方出现差错的。

如果要准确地将信息和资料世代传承,还是需要依靠人类发明的各种表意方式和各种媒介,如岩壁上的石刻、墓室中的壁画,当然,还有文字和书籍。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如果这些媒体被破坏或者消除,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还有德国纳粹柏林焚书、以至近代WG破四旧等等,人类仍然可以通过最为原始的方法,通过记忆,用“口舌”,来传递信息。

作者晴耕雨读后,将其读书札记与大家分享:“就个人说,这个目标不能算大。若能众人拾柴,渐成一代追求,则不算小,至少书香社会有望。”如《庄子.养生主》所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读罢,不禁想起清人龚自珍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疫情已达分水岭 不戴口罩也安全

美国疫情已经到分水岭。

今日(05/13),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更新防疫指南,表示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种者(打完两周后)可不受限制、安全恢复正常生活,即室内外不需要戴口罩,也不需要与人保持距离.

截至12日全美有1亿5400万人至少接种一剂疫苗,仅占全美人口的三分之一。已完成接种的人口约1亿1760万。同时,接种速度也在放缓,目前日均施打216万剂,比4月中旬的接种高峰期少了36%。

为鼓励人们接种新冠疫苗,一些地方政府用免费提供汉堡、三明治或薯条。还有的州为了12到15岁的青少年踊跃接种,提供六旗主题乐园(Six Flags theme parks)免费门票。记得20多年前,去六旗主题乐园游玩,第一次坐过山车,一张门票要20多美金。现在恐怕翻倍都不止了。还有更大的奖励,俄亥俄州州长昨日(05/12)宣布,俄州每周将从已接种疫苗的州民中,每周抽五人各发100万元;对象符合资格的青少年,抽五名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

嗨!早知道是这样,咱刚开始就不必那么积极了。

尽管CDC允许已完成接种者不受限制回归正常生活,但也提醒,完成接种者在医院、长照中心、监狱、游民避难所,以及公交车站、机场、火车站等公共交通场所仍须遵守规定戴口罩,并与人保持距离。

六旗主题乐园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