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2021 周四 晴

半个世纪前,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在天安门上振臂一呼,发表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彼时,正值中国WG大混乱之中。声明竟然说到:“尼克松政府内外交困,国内一片混乱,在世界上非常孤立。”不知是局势当真如此,还是此公一厢情愿的理解。不过声明中的一个态度,坚决反对美国扩大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战争,却是旗帜鲜明!至今,还是很牛逼的。

声明中的两个论断:一是关于国际形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今天看来,当年“革命”一词的含义似乎值得商榷。而当下,世界的主要倾向又是什么呢?

另一个就是“谁怕谁”的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说这话时,中美还闹得正欢。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基辛格访华。1972月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从此,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幕。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渐渐改变了对美国的印象。十年后,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走向“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国家。美国也相应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声明这句振奋人心的口号,逐渐被人淡忘。

半个世纪后,“越南和印度支那”各国跟中国之间,又发生了多少当年不敢想象的事件。中美之间,度过蜜月后,似乎硝烟又起。回首斯人已去,时光不再,震聋发聩之声不再,徒留唏嘘耳。

颇有点讽刺的是,今天的520,已经成为“我爱你”,被很多相恋的人视为表达爱意的一天。这一天的空中,不再是B52轰炸机对越南的狂轰滥炸,而是各种商业充斥媒体的信息“革命”,一场将恋爱男女钱包掏出来的“危险依然存在”。


另外,看到有人对上面的一句话提出正本清源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说是这句话来自《奋斗自勉》。原句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区别在于“奋”没有了。正本清源者认为,没有“奋”字,天地人变成了斗争的对象。有了“奋”字,就成了一起斗争的同伴,就是与天地人为伴,一起共同奋斗之意。说是有人“偷”走了“奋”字,篡改了作者的原意。

其实,这篇所谓的文章(1917年)到现在都没有看到原文。不信可以去查!而且有无这个“奋”字,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无多大关系。这句话的歧义其实是在“与”字上。“与”字在汉语中不仅有不同的意思,连词性也不同,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

“与”在汉语中可以作为连词,意思是“和”。如:我~你、山~水。没有上下文的语境,“~天斗”似乎可以理解为和老天一起(奋)斗。

“与”在汉语中还可以当作介词,意为“跟”或者“向”。比如:~虎谋皮。是“跟”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向老虎谋皮,当然是办不到的事情。这里肯定不是“和”老虎一起谋划,好好商量,如何剥下老虎的皮。如果“与”这里当作介词,“~天斗”,就是跟老天作斗争,向老天爷开战。

这句话,对于一个小学生中文程度的我,怎么理解都不会有歧义。对中国人来讲,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歧义。这句话,就这么理解不是很好吗?真的是“其乐无穷”。为什么要掩其锋芒,故作扭捏之态,搞“修正主义”呢?是谁会硬要看出歧义来呢?恐怕一是那些学问渊博达到深不可探者,二则可能是那些脑袋被门压挤过或者不小心脑瓜进水者。

罪过!罪过!以上如果对谁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一个小学生的无知无畏。


刚刚,从微信的小学同学群里看到一个消息:黄陂路小学少儿街头博物馆光荣入选!

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

武汉,在近代史上,是个响亮的名字。源自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莱克星顿民兵的枪声。后来的国共两党以及抗日战争中,武汉也发生了许多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但是,真正使得武汉一举成名,全世界皆知的,还是那个COVID-19病毒引起的围城,以及世界各地至今令人胆寒的流行病毒。

话说回来,黄陂路小学跟我有什么关系?太有关系了。我们一“群”人都是这个小学毕业的。这个“少儿街头博物馆”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原来的黎黄陂路小学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其妙的搬迁了,从黎黄陂路搬到胜利街和南京路的街道拐角处。学校的正门在胜利街,地址为胜利街203号,顺拐角走,就是南京路。

学校的正门,面对一个医院,现在是武汉市中心医院,我出国前叫做武汉市第二医院。里面出了个名人,新冠肺炎的吹哨人。岳母去世前,在这家医院就诊,回国时,几乎天天看望。于是有机会看看面貌全非的母校,以及母校侧面的中共“八七会议”旧址的建筑模型,也就是今天的“少儿街头博物馆”。

其实,“八七会议”的原址离我原来的家不远,就在我的幼儿园斜对面。小时候天天可以看到。关键是在原址的旁边,有一家俄国人开的“邦可”面包店,里面的新鲜面包、蛋糕、牛角酥、哈斗等,馋得童年的我口水直流,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小的时候,是不知道什么“八七会议”的,而且那时候也没有纪念的招牌。直到上了中学,开始了WG,宣讲中共的十次路线斗争,才知道“八七会议”的重大意义。那是将五四运动的先锋,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拉下马的一次重要会议。起源于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国民党人在上海开始屠杀共产党人。正值同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所谓的大革命失败关头,8月7日,按照临时中央成立时的决定,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称“八七”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中国从此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可不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事件。

为什么选在这里?当时这条街是原汉口俄租界,现在叫鄱阳街,是当年苏俄农业顾问罗卓莫夫住所,背后是苏俄的共产国际。过了这条街,就是黎黄陂路口,再往前,鄱阳街就没有了,就进入了洞庭街,我儿时居住的地方。从我家到八七会议旧址,走路大约五分钟。现在走起来,好像距离变得更短了。也难怪,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教育后代,将历史传承下去,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近代史上,除了武昌起义,武汉清末民初,也出了不少名人和事件。如张子洞路,是纪念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湖广总督,时称“张香帅”的张子洞。张子洞对武汉的近代工商业的奠基与发展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彭刘杨路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的三烈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黄兴路,纪念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被时人以“孙黄”并称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蔡锷路,为纪念袁世凯称帝后,著名的护国英雄,云南讨袁名将的蔡锷。

当然,还有参与武昌起义,担任湖北都督的黎元洪。袁世凯死后,黎曾两次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人称“黎黄陂”。我们小学就坐落在以他字命名的黎黄陂路上。学校并以“黎黄陂路小学”命名。我们这些黎黄陂路小学毕业的学生,简称我们的小学为“黎小”。

上次回国,黎黄陂路还在。街道已经变为一条步行街,是所谓的武汉“慢生活”街区。两旁的住宅区和原来的江岸区政府,那些原来被盆花和青藤掩映的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色房屋,几乎完全商业化了。沿街满是咖啡馆、茶屋、酒吧等等;还有些艺术画廊,店铺摆满了油画,把虚伪和轻浮用精美的画框装饰起来,以显示武汉“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

但是,当年的“黎小”呢?已经变成了“黄小”(黄陂路小学),远远的搬到南京路上。当孩子们围绕在那个少儿街头博物馆,记住历史上的“八七会议“时,当年“黎小”们的历史呢?似乎已经在如烟往事中化为缕缕轻灰,或许不要轻轻一吹,就自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