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老之将至 同龄人再度回眸

接着看《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400多页的书,估计要看一阵子。快则三四天,慢则一个星期,甚至还要长,看心情,看作者笔下功夫,看文章的内容。

一边看,一边想,共和国同龄人是个什么概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那年出生的,是我心目中比较严格规范的共和国同龄人概念。或者,像婴儿潮那样,指一个生物时代,一个模糊的范围?

作者在谈共和国同龄人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第三代”,以区别共和国老一代的革命家——“五四”后的毛泽东一代和“三八式”抗日战争的一代的统称。介乎于第三代人和第一代人之间的称为第二代。按这个划分,江泽民大概就是第二代的代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么,第三代人的开始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了吧?根据作者的划分,似乎又不是。因为作者第三代的概念“涵括”了三个部分。主体是“老三届”,往前包括“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往后包括“文革”结束还在上山下乡的各届中学生。这个定义比我想象得要宽泛得多,几乎涵盖了整个六十年代正在读书年龄的所有人。

上面有1966年未毕业的大学生,比如我们地质大学当年的红卫兵领袖王大宾和清华大学蒯大富,还有我们的大学老师,1965年入学大大学生,他们都是1940年代中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出生的。下面如果涵盖了整个六十年代正在读书年龄得所有人,那么以1970年为界,减去学龄前的6年,最后年份应在1964年前后。很巧,作者讲的第三代人,几乎相当于世界上第二次大战后“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指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是巧合还是偶然?

以我的理解,共和国同龄人应该指50年代到1966年,即文革前17年,正在读书年龄的所有人。从出生年代计算,大约在1945年(甚至更往前一些),到1960年。

根据是,1950年已经进入共和国纪元,社会,思想、教育各方面正从旧中国转型到新中国,那时入学的小学生至少在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生。这代人是文革前“17年”教育的承受者,差不多就是一代人。1960后年出生的人,刚进入小学(1966年)就开始了“文革”,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他们的成长和思维模式。而十年后的1976年,正当他们高中毕业时,“文革”就结束了,他们获得的教育与“文革”前迥然相异。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没有经历文革前17年的教育,在理想教育上比那些“共和国同龄人”差了重要一截,因而不应该属于共和国同龄人这个独特的概念。当然,这只是个见而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段段用事件和故事划分的一串时间链条。归根结底,这些事件和故事都离不开人,所以历史也就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故事。所谓“透视共和国同龄人”,也就是讲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不管这代“同龄人”的开头和结尾在哪里,我都在其中。

那个年代的教育和灌输,在我们心灵深处积淀下理想主义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至今听到少先队队歌,不论是老版“我们新中国的儿童”还是新版“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都会莫名其妙的激动,有时候还会感动得眼眶湿润。从懂事起,就被教育以卓娅、舒拉和保尔·柯察金以及刘文学、向秀丽等为榜样,“时刻准备着”为集体、国家和“共产主义”而献身。现在回想起来,虽幼稚可笑,但却是美好的回忆。

至少,不像文革时期,还未成年,就被当成“革命小将”,充当“文革”阶级斗争的急先锋,从文斗到武斗,至今懊悔不已。接着又从造反派被打成保守派。昨天还是人上人,趾高气昂斗争牛鬼蛇神,今天就是阶下囚,被斗争,被抄家,扫地出门。这段时间,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混乱的,自然而然开始悄悄埋下了反思的种子。

然后又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听起来是“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实际上正如林彪“571工程纪要”所讲的“变相失业”。社会实践让这代人唤起了对过去的反思和怀疑精神,不仅否定了文革的合理性,在审视自身和社会时,开始怀疑和扬弃当初的信仰。

十年动乱结束后,开始大面积的知青返城。他们以待业青年的身份,融入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他们发现,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不是原先理想中的“共产主义”,过去的信仰和伟人一样,在现实中不堪一击。

好不容易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在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和利益再分配中,他们中少部分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大多数面临整体下岗的命运。

当共和国四十而不惑时,发生了1989年社会思潮的巨大的动荡,让他们惑上加惑。当共和国五十而知天命时,他们终于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中成熟了,接受眼前的现实,抛弃过去的“理想”。当他们活到共和国六十耳顺之时,发现已经成了退休一族,大多数几乎被社会边缘化了。如今的共和国已经过了“从心所欲”的年龄,他们这一代人老之将至,当中的一些已经离世,活着的也是黄昏夕阳,日暮前的最后一抹耀眼余晖。

共和国同龄人,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以后,出现明显的分野。在经济上,有的家财万贯,有的过着小康生活,有的面对下岗后的相对贫穷。在政治理念上,虽然当年一起声讨四人帮,但是到了今天,一些人成为持不同政见者,一些人是现体制的坚决捍卫者;一些人信奉“普世价值”,一些人坚守“中国特色”,一些人在这些不同的观念中无所适从……这即是他们在思想上成熟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的客观和必然。

本书完稿于2011年,不经意之间又过了12年的光景,这在美国,已经是3任总统的任期。虽然,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整体上已经渐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尚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上,我的同龄人中,有些现在依然把握着国家的命运,是共和国的决策人。

回顾共和国同龄人,总的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不像他们的父辈,在战乱中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以我所知道的同龄人来看,经历了十年动乱后,大都坐上了共和国改革开放,19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快车,晚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至于理想嘛,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09/05/2023 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