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瀛海知何日 笑问床头几卷书

看到一篇中科院物理所署名的文章《时间的本质是?》,又一次撬动了我的三观,就像上次看《三体》一样,被哲学和科学的玄机所忽悠和涮了一把。

天将破晓时分,阳光还没有照进我在瓦蓝湖茅舍,周围依然是昨夜的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苏醒之后,时间告诉我,已然是我生命中新的一天,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天。

一瞬间,一种新奇的意识,让人类顿悟到了自然界固有的周期性——太阳重复再次升起。或许数千年前的某一天,曙光照进了古老的洞穴,唤醒了我们的祖先,人类开启了对时间永恒的追求。

在2023年的今天,如果想要知道时间,我们只需查看一下手机或者钟表上的时间。有些电子钟表上的时间,如我家床头柜的那只,一旦停电就停止工作。等电力恢复后,一切从零开始。昨天一觉醒来,天已蒙蒙亮,大约是六七点钟的光景,床头柜上的时间标明12点30分,日期是1月1日2000年。日常经验告诉我这不可能——可以感到的时间为清早,月份是9月,年份是公元2023年。

拿起手机看,手机与网络同步,网络又与一个原子钟同步。最终,我们所读取的时间是极其精确的。事实上,如果用现有的最好的原子钟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开始计时到现在,最终的计时误差也不过半秒。基于老式电钟停电对我造成的困惑,我家后来买的电子钟,都改成电池动力,并且跟原子钟同步。

该文却说,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谦卑地承认,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衡量的时间是自然的物理定律所固有的实体,还是人类创造的虚构之物。然后,就用深奥的哲学思考来阐述:我们对时间流动的理解,始于对自然界中可观测周期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依据我们的所看与所测提出了有关时间的理论。其中回顾了柏拉图的“时间循环”观点,亚里士多德时间“是对变化的一种度量”的看法。

时间是一种幻觉吗?这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亚里士多德就质疑时间的真实性:如果时间是由两种被“虚无”(瞬间消失的当下,即“现在”)分开的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即“不再”与“尚未”)构成的,那么我们怎么能说时间真的存在呢?科学发展到今天,当代一些物理学家开始相信时间可能并非自然的基本现象,而是一种“涌现现象”。

这些观念和看法对于一个平常人,非哲学家的我,多半是模糊含混和似是而非的,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常识又无法让我全盘相信。所以,后面所谈的“测量时间的流动”、“时间的同时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就开始有点云里雾里了。当他们得出“我们从未真正见过时间”的结论时,平常人就更不敢置喙了。

一个自19世纪以来就困扰着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奇怪事实:物理学定律无法解释为什么时间总是指向未来。后面的文章开始进入物理学和科学的思维,“时间之矢”,“量子时空”,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系列物理学家的发现和探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概念、“麦克斯韦妖”的思想实验、“薛定谔方程”到“量子纠缠”是否存在,大大超过一个只学过2年中学基础物理的脑容量。不过成功地起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作用。原来,时间并不是简单的像流水,“逝者如斯夫”。

我们从观察时钟的摆动,到探索宇宙的命运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的智慧正带领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未来前进。同样,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提出、接受、推翻和恢复了与时间理论相矛盾的理论。回想起来,看见流行理论如何在某种抽象层面上周期性的出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肯定会与宇宙更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更深地觉察到彼此。

“苹果蜂”(Applebee’s)餐馆

最为一个普通的地球人,我看到的是日出日落,用时间单位来表示就是一天,科学家说那是地球自传了一圈。春去冬来四季循环,就是时间单位的一年,哥白尼说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人从生到死,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多少次来计算,这就是我们的时间概念。

今天是农历的白露季节,也是人们观察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在某一个重复节点做出的一个计算方式。

为了庆祝地球从某一个节点周期性地公转到另外一个节点,我们到附近一家“苹果蜂”(Applebee’s)餐馆吃了一顿午餐,以示欢迎和欢送那个时间节点。

往时今日

两年前的今天,曾作【七絶·白露介壽】

白露清霜舊歲除
人間天地本蘧廬
浮槎渡海知何日
笑問牀頭幾卷書


09/07/2023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