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2021 周五 晴

今天是国殇日长假周末的开始,社区有舞会纪念活动,门票售罄。去游泳池,看到俱乐部的停车场停满了车。天气开始热了起来,加上是节日周末,游泳池里忽然热闹了起来,一大堆平时看不到的小朋友出现在游泳池里,周围的躺椅上也躺着不少人,似乎有点节日气氛和恢复往日歌舞升平的味道。

国殇节假庆解放 荷包失血物价涨

看到一则报道,大家正准备庆祝“疫情解放”,却猛然发现,从理发到机票,什么都涨。节日期间,机票总是涨价,不过暂时不打算出游,所以不知道机票涨了多少。不过,理发却是悄悄涨了不少。

我们这里的沃尔玛里面有个理发店,男子理发从15美金起价。在别的地方理发,也是差不多这个价位。疫情中,在小区的马路边又新开了一家男子理发店,起价就是18美金。最近一次去理发,理完发刷卡也没有注意多少钱,回来领导发现竟然涨价的27美金,这个涨幅(50%)实在惊人。记得前年到纽约去看外孙女,在法拉盛理发才6美金,不过两年的时间。

疫情解放后,超市里的食物皆涨。(路透)

报道预示在夏天来临之际,民众外出消费恐让荷包失血。我即使不出门,也照样荷包失血。这还只是物价飞腾的开始,密西根大学调查消费者预期的年度通膨率,整个夏天,涨幅还可能继续攀升,因为原物料和劳力的供应都短缺,而需求偏偏又上升。


真事隐去红楼梦 开门见山生命轻

今天在网上看到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该书在中国至少已经有六个译文版本。最早的译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许钧是由法文直接翻译到中文,免掉了“英文中转站”,使得译著更加接近了原著。重要的一点是将原来的译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了过来。

对此,许钧介绍说:“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这么庞杂的内容很难在一本书中谈清楚;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

开篇第一节的一句,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话题: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永劫回归”观。

哲学,中国有人说是玄学,对我来说,太深奥,是少数异人玩的东西。到网上查询了一下永劫回归,说是来自德语(Ewige Wiederkunft),也译为永恒循环、永恒轮转、永恒重现。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不知道佛教中讲的轮回是不是跟这个有关。

昆德拉接着举了一些例子,说生活中有些是一次性消失了的,比如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法国大革命、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等等。他说:“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

这种一次性消失是不是也可以用于中国大陆上,当今有些人对WG所造成的灾难“终于淡薄消解”?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淡薄消解,是否又开始导致那个可怕的回归,尤其是当我们看到神州大陆上光天化日之下又唱起“语录歌”、跳起“忠字舞”?但愿这和法国大革命一样,不再重演,永不回归。

然后,第一篇第二节就提到生命中的沉重和轻松。他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昆德拉又接着举例子。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接着,他就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他说: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接下来,故事就在第一篇第三节开始。在故事看完之前,有些想法跳了出来。先记下来,要不就忘了。


小说的开头有许多写法,如《红楼梦》开始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结果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硬是看不完第三章就看不下去了。这是一种”甄士隐“的开头写法。而《三国演义》是开门见山的写法。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呼而出。记得小学三年级我的第一本启蒙长篇小说《水浒》,也是一开始就张天师、洪太尉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当然,还有些故事是从“从前啊……”开始的。

到了美国,学校讲文章(PAPER)写法“三段论”:一是提出论点(主题),二是展开对论点的支持,最后是结论。也是属于开门见山这一类。昆德拉的这个开头,似乎就是给小说定了一个调调,颇有些“三段论”的意思。一开始就谈到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宇宙是否是永恒循环,生命是否有回归?然后引申到生命中的轻重,以及人们选择什么?

不过,做学问的文章(非虚构的)都是为了论证一个论点而得出一个结论,而昆德拉只是提出问题。当然,这是一篇小说(虚构的),不能相提并论。具体的结论,或许我们通过他的故事可以得到。是否如此,等看完了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