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上帝的牧羊人,我的武汉小老乡,请我为他的《我的中学生活》再版写一封推荐信。

何进和我,相识于纽约的诗友集会,在文友微信群里,相当活跃。得知他是武汉人,更为亲近。2019年何进到佛罗里达来访问亲友,正巧他的亲戚就是我们瓦蓝湖社区的邻居。大家相聚甚欢,席间他赠我一本书,就是这本《我的中学生活》。据他讲,他用四十个章节来庆祝他们毕业四十年的班庆,寓意各位同学的人生走入“四十而不惑”之年。
朋友相请,却之不恭,于是写了如下文字,算是我的读后感和推荐之意。
【青春的写照 历史的补遗】
1972年,当何进走入中学生活,正是我刚刚走出中学,走进大学生活时。对我而言,彼时的中学生活不仅依然鲜活,而且我们同时处在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特殊的十年。那个年代特有的工宣队和军宣队进驻并领导学校,工人阶级上讲台授课,学制缩短,学科改编,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学工、到部队学军、到农场和农村学农,至今已经在历史中湮没。而经历过这些特殊的中学生活的我,看到何进书中对这些中学生活的描写,一种久违的熟悉和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此外,何进是我的武汉老乡,他住的地方和中学的位置,离我就读的大学很近,因而,我们有着许多的共同交集点:同在武汉生活和上中学、大学同修英语专业、彼此先后负笈海外、因为共同爱好写作习诗而结识纽约,还有那一口乡音——武汉话。这些都让我对“我的中学生活”有着更深一层的的理解。
纵观有关那个年代的文章,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和记述比比皆是。对于当时学生群体的描述和记载,大多数是“老三届”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经历。而对于“老三届”之后在校学生的生活描写甚少。这本书可以说是针对这段历史的一页新的侧面记载和补遗,让人们看到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竟然有这么一段青春的脉搏在跳动。
书中文笔朴实,就像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和了解的他一样,读到的是作者和读者间平等的思想交流。他常常在平铺直叙间来一个灵动的跳跃,一起事件或者一段思悟,令人不禁莞尔或是称奇。书中的涉及面广泛,几乎每个科目的老师,除了大课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外,小课如政治、历史、地理,乃至体育和音乐,都有记载。尤其是对于事物的归纳和人物的特写,如三次难忘事件和六个悼念的同学,颇有独到和感人之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情节的意外乖张,而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作者“四十而不惑”之后一份怀念青春生活的写照。
听说此书再版,想必有更多精彩之处,翘首盼望。

近日,领导过去补过的几颗牙齿(左下右上各三颗)重新又脱落,吃饭不便。今天去看牙医,手术费估计要3000多美元。联想到近几日聊到的前联邦公共卫生署长5000多美金的一趟急救费用,虽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也表明美国的医疗服务费用是相当高的。没有病则好,稍微大一点的病,花销就不小。怪不得他感慨“这个体系已经崩溃”,以他身处的地位财富、知识名望,都不免处于这种境地,那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难以承担。
03/14/2024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