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一个没有女性读者的诗人,简直就算不上诗人。”是不是以此类推:“一个没有女性读者的作家,简直就算不上作家”呢?这是在读《不读西游》时,产生的一个联想。

《西游记》,可以说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书。据说,童年的时候读西游,让孩子们想象得眼睛发亮,或者咯咯地笑。老年人读起来,可以边读便回忆童年,不自知地有了些笑容。中年人读起来,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但是,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年的自己到底有多么乏味。
记得我最早接触西游记的故事,是在路边摊看出租的小人书(连环画)。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是在WG中,逃离了革命的是非地,躲在一个远离尘嚣的乡下。很奇怪,那里竟然有西游记和封神榜这样的奇书。像是一个“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的地方。
从一个寂静的乡间,我跟着唐僧师徒,在通往西天取经路上一道前行,终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其实我更喜欢被如来佛镇压在五指山下之前的那个孙悟空,和他大闹天宫的故事。那时的齐天大圣是多么的威风!后来的猴王,充其量不过沦为一个称职的保镖和打手而已。
回到读书和性别的问题上来。《西游记》跟那些世界名著相比,算不上是那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过,好歹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点名气的“四大名著”之一。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好像女性读者不是太多。

如果说早期是因为妇女地位低下,读书识字的少,那么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早就比肩男子,不仅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而且大有“阴盛阳衰”之势,在体育赛事中尤其明显。因此,《西游记》少有女性读者,跟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相关系数不太大。
相对而言,《西游记》少有女性读者,确实有这种现象。那是为什么呢?事出有因。但是,不想在此展开,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不想平白无故就惹麻烦上身。不过,有个叫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的美国諷刺作家说过:女性比男性聪明得多。当男性还在泥涂上挣扎的时候,她们早就到达前面,一边闲聊,一边在等我们了。
最后,回到前面的一个逻辑推理:“一个没有女性读者的作家,简直就算不上作家。”这句话显然不妥。如果按此推理,因为《西游记》少有女性读者,所以吴承恩就算不上作家;因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女性读者少,那么,施耐庵和罗贯中也都算不上是作家了。这样一来,号称中国“四大名著”的小说,只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还算得上是个作家。这不是“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吗?

可以这样说,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不分读者性别的。不管是写女性的“安娜·卡列琳娜”,还是写男性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它们背后矗立着的,都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跟女读者的多寡似乎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由此,想到前些日子看到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有两大短板,一个是逻辑学,一个是情商学。看来,所言不谬。
07/06/2024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