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同样的东西,便也不同。因此,一个东西可以看出一百种颜色,一百个人的眼里,便有一百个不同的魁北克。
今天换一个玩法,从昨日的下马观花,到今日的骑马看花。游轮为我们安排了魁北克一日游,并有导游介绍。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城市。
上午,基本上是旧地重游,大巴士先从老城区开始,不过行驶的路线与我昨天的不同。视觉不一样,天气不一样,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昨天路过老城中心的一个小广场,随意就走过了,没有留意周围的环境和细节。今天导游特地将旅游团带到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其中提到路易十四的雕像,我昨日看到过,但是没有太留意,因为路上的雕塑太多了。

路易十四(Louis XIV),法国国王,自号太阳王,是法国耳熟能详的人物,就像中国人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路易十四在位长达7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他执政期间(1661年-1715年),打造了世界第一强大的陆军部队和海军舰队,缔造法兰西辉煌时期的不败神话。路易十四发动了几次重大的战争,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西欧霸主。
路易十四虽有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志,但没有统一欧洲。路易十四南方打败宿敌西班牙,北方击垮荷兰和德国,堪比汉武帝打败匈奴,巩固扩张大汉的疆土。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纵然辉煌,仍然不及唐太宗创下的数百年大唐盛世。不过路易十四作为法王,却是宋朝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比的,靖康耻就不用提了。估计他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之前,也未必能敌。

不过,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随着欧洲大陆争霸形势日趋严峻,法国无法继续采取海陆并进的战略,“陆重于海”的战略指导思想使路易十四果断放弃海军建设,减少海外贸易,而这时期法国全民族的海洋战略意识薄弱,更使法国海军建设雪上加霜。纵观历史,路易十四犯了一个中国皇帝一样的战略错误,忽略了海洋。
曾几何时,大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领先当时的世界。比路易十四稍小一些的大清朝康熙皇帝,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康熙之治的一页。也是清朝康乾盛世的开始,持续时间长达40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国家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不过,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由于不思进取,闭关自守,放弃海洋,其结果,不仅输掉了海外,也失去了陆地的优势。教训啊。

这种历史大发展,造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以及我面前的魁北克。依靠海洋领先的战略,英国人占据了大量的北美殖民地。美国不说,就是偌大的加拿大,到今天,法国在北美的遗产,数得出来的,也就只有魁北克这一部分了。甚至连手下败将西班牙也占据了大部分的南美洲。曾经的欧洲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美洲大陆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昔日的荣耀,只剩下眼前石柱上的一座雕像,看着阳光下路易十四高昂的头颅,不禁为法兰西惋惜。伟大的法兰西,何时重现你的辉煌,巴黎奥运会吗?

昨日的魁北克,天色阴暗,冷风嗖嗖,人们眼里的魁北克自然是灰暗的的,即令这座城市本来是多姿多彩。今日天气转晴,阳光普照,大巴车带着我们再次游览蒙莫朗西瀑布。昨日灰蒙蒙冷缩缩的大瀑布,在明朗亮丽的阳光下也变得热烈开朗地张开怀抱。心情不同,景观便不同,照片也不同。照片不仅将瀑布记录得更清晰,也表现了蒙莫朗西应有的气势,充满春天的活力,蓬蓬勃勃一往无前。看到一张蒙莫朗西瀑布冬天的照片,完全是两样景色,两样心情。突然跳出辛稼轩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春风温柔,阳光和煦,坐在大巴车上,还在慢慢回想他的那首词《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不由得徒生感慨。稼轩有狂人不见,山人有感无人识。知我者,有几子?一尊搔首湖光里。
车子缓缓停在路边一栋两层楼的房屋前。导游说,此地是魁北克城外一个叫做里歇城堡 (Château-Richer)的地方。我们将参观一个铜艺术博物馆,里面有些很独特的铜质手工艺品。

入门后,迎面一个前厅,四壁挂有铜饰物和大幅照片。导游开始介绍这个博物馆的由来。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法国铜匠,阿尔伯特·路易斯·吉尔斯(Albert Louis Gilles),以其塑造铜加工技术而闻名。他的工作照就高挂在左手的白墙上。另外一面墙上挂着他两个女儿的照片,博物馆的现主人的工作照。原来是“女承父业”!
在作为工匠和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吉尔斯为迪士尼公司、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因其后来描绘耶稣基督生平的作品而在宗教界闻名。受教皇委托,吉尔斯为蒙特利尔建城三百周年设计了圣杯和佩顿。他最复杂的作品之一是《Christorama》,用五十幅画作手工浮雕描绘的耶稣基督的生平。

“百闻不如一见”。到底他们(吉尔斯和他女儿们)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大厅的正面还有一道门,通往“博物馆”的展厅部分。迎接我们的是他的一个女儿,简短的欢迎后,她开始为我们展示如何在一块薄铜片进行制作工艺品。只见她在工作台上,手持用一把雕刀模样的工具,像绘画似的在众人面前刻画起来。随着她的手和雕刀的来回刻画,一个简单的花朵浮雕就在铜板上呈现出来。女主人一边刻画,一边为观众解释如何用刀,如何用力来表现不同的地方。观众们看得很认真,并在展示完毕由衷地为她鼓掌。有几位已经按捺不住,急切切地往展室里去了。看样子,宣传和广告推销做得很不错。

我对艺术是外行,但是他们展示的物件真的是好。从那个展示简单花朵的制作过程,人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复杂的雕刻是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艺术创造力和时下推崇的工匠精神。展品小到首饰,大到宫门,形式有西方神话也有东方人物,最多的还是壁画类的墙上装饰物,当然也不乏日用品如盆碗杯盏。

本来我对这些旅游纪念品已经修炼得心如止水,看着这些精美得艺术品,还是有一些往上涌的冲动。有人说,人并不是被欲望所捆绑,而是欲望捆绑了人。这话听起来似乎有区别,主动和被动的表示,其实说得不是一回事吗?家中的柜子、橱窗、墙上,甚至冰箱上和抽屉里,到处可见旅游纪念品,都是莫名其妙出现的欲望具体的表现。

但是,这次欲望的魔鬼被上帝的智慧所捆绑了。上帝聪明地在每一幅作品下都标上价钱,大凡入得了我法眼的艺术品都是几千美金起价,比如说,一只雕工精细栩栩如生的雄鸡,开价$2,950,一幅红衣东方美女或者身着蓝蟒官服的铜版画表价$1,950,有两幅讲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黑底铜雕,标价$1,200。

感谢主!只是让我来学习工匠精神的体现。感谢仁慈的上帝!指引我来欣赏这些精美华丽的艺术品。阿门!
午餐后,上帝又指引我们沿着圣劳伦斯河前行,车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农业乡村,大约离城30公里处,远远看见一座教堂,背景是劳伦山脉的山麓。蓝天下,灰白色的花岗岩向空中刺出两座尖尖塔顶,非常显眼。中间有个金人,不知哪路神仙。

这就是我们下午要参观的圣亚纳圣殿(Basilique Sainte-Anne-de-Beaupré),导游介绍说。圣亚纳圣殿是典型的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的17世纪中叶。有人说第一座教堂是由水手们建造的。圣亚纳是水手的守护神,因此他们在前往魁北克市的途中,寻求保护,免受海难的影响。传说在圣殿建造期间,一些患有风湿病的工人,在圣亚纳保佑下痊愈了。消息不胫而走,连法国王后也参入了捐赠的行列。
不过,后来不知人类得罪了谁,上世纪的20年代,一场大火烧毁了圣殿。目前的圣殿重建于那场大火之后,不过,在我看来,圣亚纳圣殿在外面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
导游带我们进去参观,教堂里面都是老一套,欧洲和南美洲的天主教堂看得多了,尤其是看到过那些世界闻名的大教堂之后。平心而论,圣亚纳圣殿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教堂,高大庄严的大厅,漂亮的彩色玻璃讲着圣经的故事,巨大的管风琴深沉地轰鸣。教堂有两层,一层在地下,两层楼应该可以容纳不少人。不过,环顾周围并没有大城市和居住点,宽大空旷的停车场,只有几辆车冷冷清清地停在那里,哪来那么多教众呢?

进入圣亚纳圣殿前,在大巴士转弯离开公路时,我还注意到一个写着耶路撒冷的标牌和一个状似椭圆的米黄色建筑物,不知道是什么。在大教堂出来的等车时间里,我忍不住走过去看了看。只见上面写的是“耶路撒冷天幕全景”(The Cyclorama of Jerusalem)。我问了导游,她说这个建筑已经关门了,原来是一个圆形全景的壁画,大概还画到天花板上,她也没有进去看过。画上讲的是关于耶稣受难,展示了耶路撒冷城在他死时的样子。这个画展是由巴黎全景画家创作的,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在展出。这倒是难得一见的宗教作品。可惜,不知后来由得罪了哪路神仙还是妖魔,疫情之前就关张了。

有时候,碰到这种事情,我就会想,上帝是不是也不是那么万能,这么特殊的全景画怎么就会任其倒闭呢?我们都走到跟前了,也不能看上一眼。别的不说,就说那些耶稣和默罕默德的子民们,在耶路撒冷这个圣城之下,双方打得你死我活,正如今天的以色列人跟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上帝怎么不去阻止或者无法制止呢?还有那个真主默罕默德,到底谁是正义谁是邪恶呢?面对这空无一人的圣亚纳圣殿和耶路撒冷全景画展馆,只有蓝天不发一言和淡淡的白云游丝般地躲开回答。主啊,请饶恕我的大不敬,因为人世间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太深奥了。
下午的阳光好极了,人坐在车里被晒得懒洋洋的,懒的人连问题都不想问了,导游似乎也累了,开始安静小息。大巴士仿佛知道人们在这里乏了,掉回头向城里开去。

在一个大喷泉前,我们的巴士停了下来,这是图尔尼大道上有名的图尔尼喷泉(Fontaine de Tourny)。之前,由于维护成本高昂,这座喷泉被拆除了,并卖给私人。直到为了庆祝2008年魁北克建城四百周年纪念日,才被捐赠给魁北克市,作为庆生的礼物。不过,喷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它面对魁北克的议会大楼(Parliament Building)。
魁北克议会大楼是一座第二帝国风格的建筑。导游在车上介绍,这种风格的起源地法国,当时流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市政厅,也是类似于在同一时期建造的风格。议会大楼的前身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圣路易城堡,那时候这一带被称为新法兰西。后来在英法在北美的七年战争期间,城堡遭到破坏。经过一些修缮后,作为英国政府机构和总督的住所。历经百年来的历史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面前的建筑群。

导游说,大家下车自由活动半小时,于是就将大家放了鸭子。
八层的议会大楼呈对称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座高塔,上面飘着魁北克的蓝十字旗帜,两翼各有一座小塔。外面装饰在议会墙上展示魁北克的几百年历史,包括雕像和纹章。大厦外墙的壁龛中,那些青铜的雕像在阳光下显得黑黝黝的。在我看来,有的是当地的土著,有些是宗教故事和神话人物,有些是一些纪念人物。虽然没有人介绍就不知他们的来历,不过,他们都与魁北克的历史和这座城市有关,他们默默讲着我们这些过客听不懂的故事,当然,他们也是历史上的过客。好歹他们还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愿意,人们可以坐下来,静听他们讲述历史上那段故事。至于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风而逝,身后连在壁龛里站一下的位置都没有,更没有机会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不禁唏嘘。

尽管可以大楼内部参观是免费对公众开放,可是我们时间有限,来不及进去参观。就这样,旅游巴士载着我的些许遗憾,继续在魁北克走走停停。途中景点无非是一些绿地公园雕像等等,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顾一下总的印象,魁北克的这一地区,跟老城区截然不同,空气新鲜,城市建筑者留下一大片空地让城市呼吸。老城区里面的人累了,可以出来在这里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或者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来,膝上摊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任思绪随着和煦的春风飘向远方。此刻,这里的人们,远离烦恼、远离尘嚣,远离战争、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汽笛长鸣。我们的游轮顺着圣劳伦斯河,从皮埃尔·拉波特大桥(Pont Pierre-Laporte)之下驶过。这座大桥是加拿大最长的主跨悬索桥,为了纪念那位1970年被绑架并被杀害的魁北克副总理皮埃尔·拉波特而改名。
汽笛又长鸣,这是皮埃尔·拉波特姊妹桥的另外一座。过了这座桥,我们就跟魁北克正式再见了。
Au revoir (再见)魁北克!一个充满法国风情,浪漫又古老,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05/03/2024 记于游轮
09/30/2024 修改于瓦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