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许多中文新词产生了。如同当年西方世界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加上五四运动的兴起,新的思想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新词汇,如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量产生,并且融入来了现代汉语,给中文带来巨大的新生力量。
新生的事物,当然就会打乱原有的规范和秩序,并且冲击那些循规收据和维护规范的人。当代中国学生的作文里出现了过去没有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这种中英混杂的网络用语。“芭比Q”原本来自英文一词:烧烤、烤肉(barbecue),引申出火化和完了等意思。

于是有人担心学生用习惯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不仅语言会变得非常贫乏,还会因对词汇意思无法完全理解而影响各科学习。
这种担心我就有点不明白了。学生在用习惯了老师教授的“规范”用语之外,在加上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只会使得语言更丰富,而不是“贫乏”。对词汇意思无法“完全理解”,并不影响他们的应用,而且,正是在不断地应用中才可能逐步“完全理解”。试想,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什么是“完全理解”了后才去使用的呢?不都是在使用中进一步地学习吗?
学生这些“不规范”的用语,怎么就会“影响各科学习”?如果说,影响跟语言有关的科目,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怎么就会影响到数、理、化之类的学科呢?
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专家认为,网络时代的语言沉淀一般需要五年左右,有一些语言还处在被验证的过程中,就进入到青少年的正规语言使用语境中去了,就会有问题。
这种看法在教师中颇有市场,进而导致学校对此采取禁止措施。据传,为了“引导”学童规范书写词汇,武汉多所小学已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表意不明的词汇等。一部分家长也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应该教导孩子正确使用词汇与对应的书面用语。
是否该规范网络用语,网民和家长也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无可厚非,每个年代都有流行的“行话”,等流行热潮过去,自然就不会用了。

网络用语,多半是在年轻一代流行,恰如一条奔腾的活水,碰到奇石险滩就撞击出一些水花,闪烁着异样的生命之光,流着流着,多数经不住考验,就破灭了。只有那些经过磨砺,跟活水融合到一起的浪花,才随着流水继续向前。
想起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莫非人年纪大了,掌握了规范,习惯了秩序,就会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所谓规范和秩序,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的。而旧事物被新生食物所替代,也是规律,并且势不可挡。
开始的不规范,可能后来就会融入规范。旧的规范,也会被新的规范所淘汰。正如“她”从五四运动中杀出来,逐渐取代了“伊”。“教我如何不想她”。
* 鲁迅小说摘录: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00多年前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10/26/2024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