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已驾鹤西去,提醒他行事要顶天立地,分清主次:家以国为重,家可以为国牺牲、为国蒙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对任何人都要理解包容。志向不可自私自利,要为造福人民而立。”

文中的姥姥叫范承秀,人们不是很熟悉。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谷景生的夫人。这是她临终前对外孙讲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了“家和国”的关系。
姥姥是老一代人,讲得也是老一辈人传统的家国观念,即:先有国,后有家,再才是个人。“家以国为重”,重到“家可以为国牺牲、为国蒙羞!”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点。
现代国人,00后的一代,恐怕不会这样想了,他们会把家摆在国前面,甚至将个人摆在最前面。在他们心中,如果个人没有了,家和国还有什么意义?家亡了,国之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种个人主义,人之本性的出发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春望》开篇就是这样两句感叹。从巴黎-布拉格一行归来,对这句诗的感受更深了。在美丽的莱茵河上,两岸的城市城堡耸立,城市饱受战争之苦。尤其近几百年来,法国和德国之间世世代代的拉锯战争,这片美丽的土地一直处于“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统治。不管过去是法国还是德国,也不管将来这里会是什么国,莱茵河还是莱茵河。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来说,国家这个概念,谁来统治和管理他们,只有在个人和家庭能够生存下去才有意义。“国破山河在”,不管国家曾经是法兰西、还是普鲁士、奥地利、德意志,这片土地依然居住着当地的居民。“城头变幻大王旗”,城堡易主,教堂改信仰,都改变不了这条莱茵河和两岸的芸芸众生。

此次旅游,到布拉格一看,发现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这些建筑,都没有像莱茵河上的那些城镇,被二次大战 的炮火所摧毁。部分原因是,由于捷克政府在德国入侵时,布拉格没有抵抗;德国投降后,苏联红军直接进入布拉格。尽管城头易帜,布拉格两次都幸运地避开了战火,使得城市建筑得以保存。
从人类历史发展上看,改朝换代只是人类部分人管理权限的更换,“国”只是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仔细想想,没有国的时候,先有的家;没有家的时候,先有的个人。为什么会发展出以“国”为先的提法呢?当然是私有制的国家产生后,由那些掌握国家权力和利器的人所提出来的,这个提法明显不是以老百姓的“家”为主,不是以民为本的思路。
中国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直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疆土或大或小。在这块土地上,老百姓世世代代关心的是什么?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如果“国”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国”就比家重要。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国”,在他们心中,未必就要排在“家”和个人之上。或许,换个“国”或者“朝代”,也许生活更加容易一些,心情更加舒畅一些。
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代国家兴亡,对老百姓而言,都是一个“苦”字。凭什么要百姓以“国”为先?
回到前面“姥姥”的那段话,她的那个外孙叫薄瓜瓜。有新闻报道,瓜瓜近日在台湾新竹成婚,新娘就是台湾新竹人。

上午写完这一段,下午觉得似乎还有点余言未尽。记得龙应台在北大有一场讲演。当时看了,觉得她有些小家子气。
她说:“请不要跟我谈‘大国崛起’,请不要跟我谈‘血浓于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
那时,我觉得龙应台的这种说法,是因为她自小生长在台湾岛上,属于台湾出生的那一代人,一直被当作一个边缘人活着。不像我们,自小就生长在大陆,依傍黄河、长江,还有着喜马拉雅、大兴安岭,有着主人翁的气派和宽广胸怀。
他们后来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要爱长江、爱黄河、歌颂长城的伟大—─那都是我眼睛没见过,脚板没踩过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边,怎么就从来不唱淡水河,怎么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村子里头小山小河的名字?”
自然,他们不喜欢“大国崛起”,也不愿意谈什么“血浓于水”,《美丽岛》才是他们的国。这是他们的出生地环境所决定的。站在他们的立场,自然不会为对岸的“祖国”牺牲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讲演提到,蒋介石对国家的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不就是瓜瓜姥姥的国家观吗?
然而,这要看这个“国”是否以民为本,是否被老百姓当作“家”?
如果是日本人侵略中国,在中国烧杀掳掠,使得中国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时候自然是“国”为大了。假如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腐朽满清王朝,对这样的国,怎么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还是“破”了的好。
讲演还提到一点,我是赞同的:“在台湾,不管是蓝是绿,其实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共识,比如说:国家是会说谎的,掌权者是会腐败的,反对者是会堕落,政治权力不是唯一的压迫来源,资本也可能一样的压迫。而正因为权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必争,绝不退让的。”
相信,大陆人也正在认识和体会到这一点。家和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楚了。
11/15/2024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