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出来

月亮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那熟悉的歌声,旋律,溶化在夜的寂静里,在阿牛记忆的小河里清清悠悠的淌。一阵轻风慢慢地从林间深处吹上坡…淳朴的纳西族汉子、美丽的丽江小道、悠久的丽江古乐、神秘的东巴文字,让阿牛“想起我的阿哥”——纳若。

浓眉下那清澈眼睛,充满希望的眼神,渐渐清晰起来。厚实的嘴唇长着少数民族淳朴的性感,雄性刚阳的鼻子,把那种纳西人的执着,棱角分明的刻在黝黑的脸上。普通话中带着浓浓的乡音,开始在耳边回旋。 爽朗的笑声,也扬起来了。

纳若和阿牛有许多共同点:同届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然后又到美国来学习。他们在华府同在一个屋檐下,一个百年老屋。纳若住二楼,阿牛在三楼。只是,纳若是学绘画的艺术家,阿牛是个普通的理工男。纳若来自云之南的丽江,身上流淌着纳西族的血液。相处久了,能感到他身上那种率直和天真。不知道是艺术家的气质还是纳西族人的朴实。

日子,是清贫的。初到美国那阵子,阿牛出了上学外,还要打工养活自己,整天忙忙碌碌的。纳若也是,挣点钱,就闭门作画。没有钱了,就给街边的小贩画一个大Burger,或者给郡立图书馆画幅壁画,又或给中餐馆画几幅山水、关公像什么的。有了银子,又关门作画。作品够多了,就到美国各地去办画展,也到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地去巡回办展。

日子,也是快乐的。有空时,他们也一起到公园散步。到博物馆去欣赏现代艺术,去看莫奈和梵高。骑自行车到城外去玩,躺在大草坪上晒太阳,靠在河边上看日落,看晃荡在波光里的小桥,看远处向日葵在晚霞中金黄金黄。有次,他们在波多马克河里网了十几条鱼,高高兴兴回家做鱼吃。纳若是一个烹饪高手。阿牛打工回来,都会闻到楼下厨房飘上来的香味,止不住常常下去蹭饭。还学会了一道丽江小吃“青龙过江”,由青椒葱白加酱油香油腌制的小菜。

艺术上,阿牛是门外汉。小学时只会用直尺和半圆规,在纸上画一幅半壁日出。纳若有空会跟阿牛聊他的画。纳若的风格属于云南画派。少数民族的人物和云南的山水是他的主题。他的作品有一种敦煌壁画的那种柔和、飘逸和古朴。背景有那种壁画特有的褶皱、斑驳和沧桑。据说,先将画纸喷水弄湿,画上背景。等画纸干了收缩后,自然产生那种壁画般的效果。然后在上面作画,完成作品。不过,这种绝技,从来没有示人。纳若一作画,大门就关上了。

日子,终归是匆匆的。阿牛毕业了,找到工作了,搬离了那个住了两三年的老屋。有一天,纳若出现在阿牛家门口,说到:我要回国了。他听到了母校的召唤,纳西古文的召唤,故乡山山水水的召唤。

后来,记忆就逐渐模糊了。听说,纳若从母校退休,回到了家乡丽江,过着清苦的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学校发的退休工资。“艺术家要苦一点,否则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凭着这份对艺术的坚守,纳若继续在人生的路上前行。

“…一阵轻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窗外,一钩新月弯弯,静静地挂在树梢上,橙黄橙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