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始,开始一段新的文字之旅——开始从记实的散文和天马行空的诗歌写作中,转入一封新的领域,小说的创作。也可能是写到一定时候的水到渠成吧。
以往,坐在电视机枪看电视,往往有个领导不喜欢的“毛病”,喜欢根据剧情的发展,猜下面情节。有些电视实在是老一套,不经猜,一下子就被我“猜”中了,领导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我却觉得我的导演才能有所提高。渐渐,似乎悟到一点门道,越猜越准,慢慢给自己取了个名号“三导”。电影有导演,如老谋子、小刚、凯哥之流的,还有一些是副导演,名气不大,但也算是入了流的导演。譬如说《洪湖赤卫队》的导演是谢添,副导演就是我徐枫叔叔。

谢添导演在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张副官。徐枫叔叔也出演了一个小角色,主角韩英的父亲,因为欠债被湖霸活活打死。
当然,我跟他们比,差的太远了,简直不入流。所以自诩为“三导”,意思就是导演、副导演之外的排行第三位的导演,也可以看作是三流的导演。慢慢地,当三导上了瘾,每个电影电视都要评论一番,尤其是那些啰里啰唆的几十集电视剧。不过,我对那些现代少男少女的连续剧不感兴趣,那不是我的菜,是哄那些懵懂无知少男少女们的,当然也包括那些有恋爱脑情怀的师奶和师爷们。
我感兴趣的男孩爱看的战争片,保家卫国,战场杀敌,冲锋陷阵,马革裹尸还,英勇壮烈的情节。或者是警匪侦探悬疑片,其中许多情节是“三导”同志悟不出来、猜想不到、奇峰异转的路子,对三导的导演能力非常具有挑战性。
这不,前面铺陈完了,与其给老板们(导演)打工做个三导,不如自己当老板。小老板也有鸡头聊胜凤尾的姿态。下面话锋一转,就转到我开始瞎编乱导起自己的“小说”来了。试笔先从微小说开始,篇幅短比较好把握。但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如果1500字以内就讲完,一定是很多细节都不能展开,读起来不免干巴巴的,索然无味。于是,还是按照微小说的篇幅来,不过分为若干个章节。这样可以在开头的时候,像讲相声一样,抖出个包袱。然后慢慢打开,讲到关键处,停下来,埋个伏笔,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说书人的老套子。
想来想去,还是悬疑故事的题材比较好。于是就在懵懂中,写着写着,就横空出世了一个“小林侦探”。一个故事讲完了,又接着另一个。开始时漫无目的,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后来,如鲁迅先生所言,走的人多了,于是便成了路。写到第三和第四集的时候,写法逐渐明确了,人物基本定型了,故事情节也有了,就从中国当下的一些案情开讲。电视剧里的警匪片,一般都是贩毒、洗钱、经济诈骗、以及时下的国际电诈,还有国安与国际敌特的故事。
想到这里,不禁有些小兴奋。这段时间,又有得忙了。因为还要读书,吸取养料,向福尔摩斯这些老侦探们和国内外的高手们学习。

既然是三月起始,写上几段分行——【三月手札】,以示迎接又一个人间三月天。
解冻的秒针开始丈量苔藓
当最后一根冰凌告别房檐
冬天终于解开第一粒纽扣
冰棱松开冬的锁骨时
蝴蝶正从旧信封里
抖落磷粉的时差
泥土翻身的刹那
候鸟衔着去年折断的航线
在晾衣绳上校准经纬
风掠过晾晒的毛呢大衣
褶皱里掉出撒哈拉的沙
和死海的盐
此刻适合与影子签订条约
用柳枝蘸墨水的绿
把未寄出的地址写成
蒲公英的形状。当汽笛切开晨雾
所有迟疑都长出鳃,游向
贝加尔湖正在融化的蓝调
往时今日

去年今日,有一首【七絶·孟春】。说的是佛州的橡樹(OAK)冬天不掉叶子,三月春风一来,反倒开始掉了一地的树叶。奇怪乎?
春風一夜報花開
嫩綠嬌紅新翦裁
橡樹佛州生性怪
枯黃落地似秋來
三年前,写有一首小诗,看起来不咋地。
三月,要有耐心的等一等
等待面向大海 等待春暖花开
等一个玉兰悄悄发芽的清晨
三月,需要舒展的走一走
走出浑身上下筋骨咯嗒作响
走出湖边野花在心中的荡漾
三月,应是没有犹豫的出发
也许春天就是最好的理由
走一段没走过的路 见一个想见的人
03/01/2025 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