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周四 晴

清晨依然清凉,朝阳依然明媚,冬日依然如夏日。知道这时日的难得,我深深地吸入一口清凉的早晨,让当下在胸中满满地存放。然后慢慢吐出一口浑浊的昨夜,任随它们消失在透明的天空。一天的开端,清醒地告诉我,只有放弃过去,把握住现在,才能拥抱将来。

时间是什么,为什么只会向前?好像没有人解答过这个问题,正如那个永恒的高高在上的终极问题:“我是谁?”

不过,即使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人类仍然想让时间停下来,或者倒退。当然,人类,至少目前,不可能成功。于是,幼稚、贪心又可爱的人们,就在无所不能的想象中去实现这一愿望。时下大陆最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穿越”。一不小心,就从现代回到古代,从马路上,熙熙攘攘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妹妹,瞬间就变为尊贵的公主或是任性的格格。

然而,时间不会倒退,一切都会衰老。尽管我们可以用追赶时间的方法,用超音速、甚至光速,如果可能,去延缓生命。

刚刚,试想一下,突然,时间停止了,一个不死的王国于是诞生。老生命继续生存,新生命不断诞生。

环顾周围,树在不断地生长,野草鲜花在不断地开放,不久,屋前屋后的空隙就会被森林遮盖,阳光灿烂的天空变成密布黑暗的丛林。然后,大地上蚂蚁、蜥蜴、蚊虫一批又一批的涌来,它们之后是野兔、土拨鼠、穿山甲;后院湖塘里的鱼逐渐堆满、开始漫了出来,到处都是鳄鱼的眼睛和牙齿;天空被各种鸟类覆盖,鸟屎如雨点落下。还没有提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无穷无尽密密麻麻的人山人海,把地球的资源一点点的耗尽;战争、战争,神话般打不完杀不死的虫类、动物、和人……

No!还是让时间继续往前走吧!没有死亡的世界才更加可怕!

Go!时间不停,生死相依,才是自然法则。

话又说回来,是谁制定的这个法则呢?在这个自然法则面前,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坚持显得多么无能为力,唯心主义则凭借着上帝、真主、如来佛、玉皇大帝,以及各种神怪如法轮大法却可以肆意恣纵。

此刻的人类,无解.


千载悠然笔墨祭 廿年急促敲键盘

原以为《文化苦旅》必然跟旅行有关,是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的感慨。读到后来,看完“五城记”后,文章跟“旅”字渐行渐远。从题目来看,“牌坊”、“庙宇”、“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等,散文似乎已经停下脚来,开始以点带面的品评历史和文化,并夹杂一些自我回忆。

读到“笔墨祭”,对近代中国由毛笔到钢笔的转化过程,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同时,不由得也对“笔”的文化命运产生了担忧。

虽然从年龄上讲,我们已经是有了孙子辈的人了,可是,我们却是五四运动毛笔被钢笔替代后的新人。我的启蒙既不是从钢笔,也不是毛笔,而是从铅笔开始。铅笔的握法属于钢笔握法,应该视为是钢笔这类新兴笔类的派生。为什么我们那一代儿童习字要从钢笔开始呢?

回头想想,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首先是易于更改。儿童因为幼小,不管是学习写字还是简单算数,做作业很容易出错。使用铅笔,写错了,用橡皮一擦,就可以很容易改正过来。比较适宜幼儿初级学习阶段。

不知古人在儿童阶段就使用毛笔写字,写错了怎么办?打个叉,划条杠,画个圈还是涂一团墨?改正的部分写在哪里,边角还是文章的夹缝之中?虽然这些方法在内容上可以起到改正的作用,但是在形式上肯定没有我们用橡皮轻轻仔细擦拭掉错误,然后在原位置重新改正来得好看。

其二,铅笔使用方便,拿起来就写。不需要文房四宝,不需要磨墨、洗笔等一套繁琐程式。即使是钢笔,使用起来,也还是要用钢笔水的。

最后一个原因,是铅笔便宜。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百姓普遍生活比较贫困,记得有些同学家中贫困,连小学几块钱的学杂费都缴不起。当时,一只铅笔只要两分钱,而钢笔却要好几角钱,还要买钢笔的蓝墨水,又是几角钱。当然,现在的年代,这都不是”事儿“了。

想起过去的故事里说,从前穷人家的孩子,没钱上学,就在课堂外偷听老师讲课。没有毛笔,就拿一个树枝在地上习字。据说后来照样成为有名的大人物。

记得我用钢笔,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巧极了,我同毛笔的交往,也是从三年级开始。从描红到后来在毛笔纸本上写,每周一堂课。那时候,毛笔已经不再使用于实际生活了,我们只是在课堂上,通过学写毛笔字,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没承想,竟然在此后真正的社会实践中,我大大地使用了一下毛笔。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

那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初期,我们这些中学生积极参加“革命”,用“四大”作为武器。什么是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当时的造反歌唱道:”拿起笔,做刀枪“。我的毛笔字就是用在抄写“革命造反”的大字报上。讽刺的是,文革中,也同样用在抄写被打成“走资派”父亲的检讨认罪书上。父亲是从五四过来的人,写字是从毛笔开始的,当然强过我那一手铅笔字和钢笔字出身的毛笔字。不过,那时他已经被“斗”的心脏病发作,写着写着就晕倒在地,送医院急救了。后来,凡是这类“检讨认罪”的大字报,都是我抄写的。

跟五四运动时期类似,那时的人跟现在人,革命,反革命,都可以用毛笔来表达!只不过正好相反,那时的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现在的人都是用钢笔写字的。

由毛笔到钢笔,是时代的必然。鲁迅先生在《论毛笔之类》一文说到:“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伸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社会的节奏,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工业化的发展,再也回不到那个农耕社会时“悠悠然,洋洋焉”使用毛笔的环境了。

时代继续飞快地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时间,其变化大大超过了中国两千年使用毛笔的缓慢进程。而电脑的使用到手机的流行,才二十年时间,钢笔似乎也面临着毛笔当初的尴尬境地。如今,我每天作文几千字,跟朋友们之间相互邮件来往,何曾动过一下“笔”?无论是毛笔、钢笔还是铅笔。

余文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那么,短短数百年的钢笔文化呢?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键盘或者触摸的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