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

最近一次見到張凌,是她為我退休移居佛羅里達州踐行的party。滿頭白髮依舊,就跟二十多年前一樣。衹是席間精氣神兒卻已不復當年模樣。不由回想最後一次見到吳崇蘭老人,雖是白髮蒼蒼,行動不便,但是頭腦清晰,跟我們相談甚歡。訪談中回首往日軼事,依然談笑風聲。令我感觸良久,總想為老人家寫點什麽,然而卻終未成文。不想須臾之間,竟然駕鶴西去,心中徒畱悔歉唏噓而已。念及於此,毅然提筆,為了活著的,也為了故去的。

張凌

張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就從大陸到了美國。是最早一批赴美的大陸知識分子。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和她在大華府為華人社區所作大大小小的奉獻,可以寫成若干長篇小説、大型報告文學、或者厚厚的一大本回憶錄。要用區區千字文去描寫她,、一個為華府地區華人做過數不清的服務,身上亮點無數的人,以我的閲歷和文字功底,我深深知道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麽幾次電腦前坐下,卻無法下筆的緣由。然而,為了紀念吳崇蘭老人,為了那些跟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華府人物,我只有勉為其難,以自己所看到點點滴滴,僅僅從一個側片去描述我看到的張凌。

第一次見到張凌的具體的時間和場合,已經記不得了。應該是九十年代初在華府的一個華人義工社團,我們都在董事會服務。那時的她已經是滿頭銀髮,但精神閃爍,總是忙忙碌碌,好像一個渾身使不完勁兒的老太太。我那時年輕,主要負責靑工學生和大陸華人社團聯絡。張凌是資深董事會成員,她有北京大學醫學院和在美國國家衛生硏究院和美國軍醫大學工作的背景,因此,除了負責老年人服務外,還兼管醫療衛生。

開展社區活動,第一需要場地。早期的社團是通過周末租用學校場地進行活動,因此,華府老人社團工作頗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在張凌的領導和推動下,首從地方政府爭取到一些活動場地,老人的活動有了地點的保障。繼而,時間上從周末服務逐漸擴大到一周中其它的工作日。讓地方政府的資源更好更多地為華人社區的老人服務。

開展社區活動,第二需要經費。在跟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交往中,張凌了解到地方政府有一部分經費可以申請用於社區老人活動。比如,可以為老人活動提供午餐補助經費。在張凌的爭取下,我們獲得了這筆政府的基金。老人在上午的活動後,只需要交付一塊錢,就可以喫到一頓營養豐富味道可口的中餐。社團還可以用這些經費去進行其它的社區活動,為華人耆老提供更多的服務。

由於具有美國國家衛生硏究院和美國軍醫大學工作的背景,張凌對華府地區華人社區的醫療服務也做出許多貢獻。如聯繫政府有關部門為華人社團提供醫療服務,進行免費體檢、免費打預防針等。首次建立與美國醫療機構合作的老人中心門診部。門診部獲得著名華裔醫生加盟,義務替本地區居民中無醫藥保險,不會説英語,就診有困難的居民看病。使得華人社團的服務開始從華人社區走向社會,融入主流。

張凌和我的交接點是蒙郡政府華人義工服務。當時我們服務的華人社團為蒙郡地方政府提供華人社區義工服務,每年向蒙郡地方政府提供義工服務人員名單、項目和服務時間。大槪是因為我有計算機的工作經歷,和做報表和數據庫的經驗的原因,我被分派作為張凌的助手,幫助統計數據。張凌手把手教我數據的采集,幷且親自帶我到蒙郡地方政府與有關政府工作人員聯繫。後來,張凌其它事物繁忙,就把社團義工這塊工作移交給我。這批華人義工為蒙郡地方政府提供了翻譯、醫療、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服務,讓地方政府知道華人和主流社會一樣,也是願意為社區提供服務的。

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工作,是张凌给我最深的印象。我们主要的交往是在工作上,生活上的私交不多。记得曾经出席过她女儿婚礼,去过她们家一次,对她其它的家庭情况了解较少。可是她在河南燒餅上改进的张氏芝麻燒餅是一绝。她还手把手的教过我们。把面团擀成大饼,浇上油、撒上盐和葱花,卷滚成一个筒状,切成小块后,再擀成小饼,往上抹一层油,撒上芝麻,最后放入烤箱几分钟。出来就是烤得焦黄冒着芝麻和香葱味道的燒餅了。記得夜里董事會开完会後,張凌有時帶去她做的芝麻燒餅,有时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那時開會通常是在下班後,會開得很晚。工作了一天,再開一晚上的會,又困又乏,喫一口香喷喷的燒餅,眞能體會到人与人之间的關愛和义工团队的温馨。

張凌在這個華人義工社團把老人和醫療服務項目搞得風風火火、有聲有色,在大华府地区華人社团中畱下了好名聲,給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畱下好印象。卻不料,由於工作上跟該社團理念不合,張凌最終被迫離開了該社團。「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離開該社團後,張凌為了實現她服務老人社區的理念,繼續在華人社區開展服務活動。她跟一批有相同服務理念的人一起創辦了新的老人社團,然後又聯合大華府地區的其它老人社團成立了華美老年協會。其宗旨是:「協助政府推展小區服務,維護老人權益,使之盡快融入主流社會;聯合華裔老年團體,舉辦公益活動,謀求老人福祉;幫助老年團體提供交友,健身,益智,娛樂活動,促進老人身心健康;鼓勵老人參加義務服務,回饋社會。」在這個宗旨下,張凌作為主要策劃人,聯合華府地區其它社團籌多次辦極具創意的大型活動,如大華府百位老人金婚大典,大華府首屆「華裔耆老99重陽大聯歡」,大華府首屆華裔耆老「春晚」。還編寫了一本《老年服務手册》,介紹政府和非牟利團體提供的老年服務和福利項目。所有這些,張凌旣是活動的策劃者、更是堅定的執行者。

後來我也離開了那个華人社團,業餘時間服務於中文學校。我們有时会在其它的華人活動中交彙,可是我們沒有再聯絡過。有些人,認識了幾十年,就是无法交心,這些人只能是認識的熟人。有些人,通过幾次交往,一看就可以做朋友,就可以交心,就可以「两肋插刀」。張凌就是這樣的朋友。記得當年她離開後,曾經問我,有機會願不願到她那裏幫忙。我答應她等我够資格「老年」後,我一定會去她那裏幫忙的。

春来冬去,暑去寒來,几十年過去,當我終於退休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年人」時,卻因為內子身體原因,搬離了華府地區。但是,我仍然記得自己當年的諾言。臨行前,我到華美老年協會為年會節目服務。年會節目開始後,我按原定報幕內容告訴大家,張凌今天出席了,但是她身體不便上臺發言。不料,刚讲完这话,張凌卻硬撐著走上臺,向大家問好。令我喫驚,也很感動,这就是张凌。尤其是當節目進行中,当其他老人在臺上盡情歌舞,或是在台下高兴鼓掌時,我在臺上看到張凌在下面打瞌睡,她,真的太疲勞了。

張凌,你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有了你这样的人,真是我们大华府地区华人的幸事。賸下的事兒,就讓我們來做吧。


2018年12月14日 于佛州瓦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