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国军退役将军于北辰讲解历史上“正统”和“伪政权”之争。他举例说到中国历史上东汉和西汉皆称自己是汉,是正统,而称对方是伪政权,是“篡汉”;并且还举例晋朝的东晋西晋,宋朝的北宋南宋,用来说明当时跟现在是“一模一样”。意即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的中华民国各自称自己是中国,跟历史上的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北宋并存互争正统是一个性质。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于将军的历史恐怕是体育老师教的。不过这对体育老师来讲,也恐怕不公正。我记得的中国历史是这样讲的:
王莽篡政别两汉
话说西汉和东汉,在历史上又被称作为“前汉”和“后汉”,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命名的。由于前汉的首都在长安,后汉的首都在洛阳,长安在西,洛阳在东,故改称前汉为西汉,改称后汉为东汉。中间有一个过渡事件,那就是所谓的“王莽篡政”。西汉末年,外戚王莽逐渐把持朝政,并最终夺代汉称帝,建立新朝。
王莽死后天下大乱,各地豪杰蜂拥而起,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见机起兵,他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宏图霸业。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正儿八经的宗室成员,刘秀的宗室身份是获得广泛承认的。
总得来说,西汉和东汉是历史继承关系,东汉是西汉法统的继承者。虽然严格的说,两汉的帝王世系完全不同,东汉皇帝是以小宗身份克继大统的。
衣冠南渡划西东
接着讲三国归晋。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东汉灭亡,正是魏(曹操)、吴(孙权)、蜀(刘备)三国之争时。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司马氏灭了魏国,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公元265-316年)历史很短,51年就亡了。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一些中原氏族南渡过江,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这段时期,由于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大規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西晋灭后,公元317年,晋室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东晋比西晋在时间上长一倍,在公元420年灭亡。西晋与东晋历史也是前后传承,史上并无“正统”和“伪政权”之分。
靖康之耻分南北
最后讲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为北宋的开始。到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俘虏二帝(宋徽宗、宋钦宗)为止。这就是岳飞《满江红》中提到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最后被蒙古人打到海边,南宋残余势力最终在崖山战败。有传言,崖山之战再无汉人。从历史上看,北宋南宋都是赵家天下,只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亦无正统与伪政之分。
看着于将军例举历史上这些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南北宋的前后关系,振振有词地去比较当今大陆跟台湾同时存在的关系为互争正统,并且“一模一样”,我唯有无语。莫非,这几段中国历史写错了?
三角函数入概率

又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也是这位于将军,在上电视政论性节目时称台国防部必须拦截解放军的飞弹,不拦的话,国防部就变成缩头乌龟了!主持人追问台国军能否拦截的住解放军飞弹,于将军称台国军可以发射中科院研制的天弓防空飞弹拦截,“你(解放军飞弹)有多高,我(天弓)就追到你天涯海角。(天弓)一发的拦截度是70%,我打三发拦一发不行吗?那三发(拦截度)就是210%,怎么会拦不到?”
概率是用累加计算的?此言一出,在场主持人和所有来宾都静默了一阵,因为他的数学程度达到让会数学的和不会数学的听了都得沉默的水准。于是就有人问:“两发就140%了,干嘛打到三发?”
于将军继续解释说:“用三发飞弹包围住大陆飞弹,用一个三角函数的方式。三发还拦不住,中科院可以关门了!”没有想到三角函数还能在概率统计学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大概他的数学老师真的是体育的老师。
有网友称正确的逻辑推理应是“拦截成功率=100%-拦截失败率^次数”,所以应该是:
=1-0.3^3
=1-0.30.30.3
=1-0.027
=0.973
即97.3%的拦截成功率。
关于大陆导弹与台湾天弓防空飞弹对比,我是外行,不予置评。只是从数学本身来讲,如果国军要是多些像于将军这样的军人,或者是台湾中科院多一些这样的数学家,大陆就大可放心了。
回到5年前的今天,也是月朗星稀之夜。

2022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