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流行冲击后 城市房价往上升
近来,朋友的孩子要举家从东部的亚特兰大搬到加州去。原因是加州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主要的是工资提高了。经济好转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就业市场。说明公司有业务要发展,需要扩大生产,要招更多的工作人员。
由此带来的一个经济动向就是房价上涨。孩子搬家,需要卖房。朋友也打算卖掉亚特兰大的房产。新世纪初花20万美金买的连栋屋住房,现在变成40万了。我们退休时卖掉的房子,才3年就涨了10来万。看来,近来卖房子有赚头。
女儿现在属于买房阶级。孩子大了,要换个大点的住房。最近在纽约市的曼哈顿买房,竟然四次都没有买到。一些买主现在都用现金支付房款,一下子100多万现金出手,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玩得起的。纽约,相当于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所谓的“一线城市”,普通老百姓不敢问津买房。
因为受疫情冲击,愈来愈多人习惯在家远距工作的模式,使人们可以搬到更远的地方,让许多城市的房市买卖渐渐回温。根据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调查,2020年底时,全国平均房价已比前一年高15%,而大都会高达88%的地区,房价呈两位数以上的成长;特别是过去较不起眼的“二线城市”成长幅度更大。

以德克萨斯州的州府奥斯汀(Austin)为例,由于苹果和特斯拉在此设厂,奥斯汀房价中位数比起疫情前已上涨了26%,平均每天就有150人搬进这个城市。当地房地产商说:“有些人是来工作,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可以远距工作,才选择从沿海都会区搬到这里。”
经济学家及房市专家认为,全国几个迁入率高的地区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地区的房价比大都会地区亲民,因此会吸引沿海可以远距工作的居民迁入;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生活步调不比沿海过分的紧凑,很适合都市人。这些地方除了房价更便宜以外,都位于阳光带上,一年中有9到12个月的时间适合户外活动。
几个房市表现不错的城市,包含爱达荷州波夕(Boise)、密西根州底特律(Detroit)、宾州匹兹堡(Pittsburgh)。预测,2021年最有潜力的地方还包含丹佛(Denver)、凤凰城(Phoenix)、纳许维尔(Nashville)等地,其中也包括我们所住的佛罗里达坦帕(Tampa)。
不过,现在的房地产交易动态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主要是“买方市场”,屋主为了把房产卖掉,会尽可能配合买方的要求;但在疫情期间,如果没有紧急状况,多数人不愿意冒着染疫的危险搬家,因此房地产成为了“卖方市场”。例如从旧金山搬到奥斯汀的一对夫妇,为了买下心仪的房子,与原屋主约定取得所有权后,仍允许原屋主无偿居住一段时间。
陀螺虽小乾坤大 童稚眼光不一般
一个偶然,看到一首小诗《陀螺》。

公园里
有个叔叔
在抽陀螺
一鞭子下去
太狠了
陀螺
倒地而死
不由想到武汉江滩公园的早晨。回中国后,由于倒时差,半夜里就醒来了。终于,挨到天蒙蒙亮,于是,到附近的江滩公园去。呼吸江边清新的空气,看看到城市醒来后,新的一天如何开始。其中,就有抽打陀螺的序幕。
跟我们小时候一只手拿着棍子,棍子上拴根绳子,抽打一个拳头大小的陀螺不一样。现在的陀螺长大了,直径差不多有一尺。鞭子也由原来的一尺,长成一丈。一只手肯定是舞不动的,变成双手抽打。而且抽打中,鞭子还特意甩出花来,就像过去的车把式,一边赶着马车,一边将鞭子在空中耍的啪啪作响。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青松岭》中就有这么一段唱。“长鞭哪,那个一甩哎,啪啪地响哎——”,就是这个意思。打陀螺的人,抽的兴起,索性光着上身在江滩上练身手。如侯宝林先生相声中讲的,颇有些像北京天桥卖艺的杂耍。
陀螺或旋转陀螺 (top or spinning top),依靠着陀螺仪原理,一旦旋转起来,就不容易倒下。让我想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加速度、惯性和反作用力的定律。其实,地球,又何尝不是一个陀螺,在不停的旋转。有趣的是,是谁拿着鞭子抽打地球呢?是谁第一次推动了地球,让它一天24小时不停地旋转呢?牛顿似乎也搞不定,他说是上帝。
以前,打陀螺是小孩子们的专利,现在反了过来。当年的小毛孩,长成了现在的老顽童。清晨公园场地上,打陀螺的多是成年人,或者说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时而用力抽打,时而鞭花轻扬。那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不由得就在耳边飘然升起:“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一首小诗,我的联想到的是:辽阔的江滩(公园)和滚滚东去的长江、光着上身的天桥把式(叔叔)、巨大的地球(陀螺)以及牛顿定律、和享受(鞭子)轻轻抽打的温顺小绵羊。当然,这是作为一个游子的“惊鸿一瞥”,作为当地人,或者外地人,也许想法就不一样了,甚至他们心目的陀螺,都不是我描述的那样。

作者明显是个孩子,眼中的那个“叔叔”,象征什么?孩子的父母,长辈、成年人、老师、家长?那个团团转的陀螺,是陀螺本身、听话的孩子、作者自己,抑或是规律、制约和无法逃脱的魔力?
诗歌关键在最后一句,”一鞭子下去,太狠了,陀螺倒地而死“。现实中,旋转的陀螺,除非没有了抽打的外力(加速度),它才会慢慢减速,最终停下来。适当的抽打和给力,才是维持陀螺运转所需要的动力。而用力过猛的抽打,本想让陀螺转得更快,结果截然而死,反倒变成了伤害。事情的结果有些突兀,让人的思维惯性来个急转弯,“似乎合逻辑”中就有了点意思。用现代诗歌的观点,这大概就是所谓“事实的诗”,也就是故事本身具有“诗”意。
一首诗,如果平平淡淡,看完了没有一点“想头”,应该不是一首好诗。这首小诗,看似不起眼,但是,中间提到一个”太狠了“的感觉,让我有点心疼,有些打动我。最后一个字用到“死”,可以说还是很严肃和沉重的。一个生命的终结,一个人类的必由之路,一个每天都会发生的寻常规律,一个精神探索上庄严又神圣的问题。人们不由得会想,死因是什么?是过犹不及、拔苗助长,还是不遵从自然规律?
而陀螺呢,是否自身就是一个运转着的体系,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在身边没完没了不断发生的事情?或者只是一个随心所欲摆布的顺从受体,一个心目中的期待?那么,这个陀螺是应该继续转下去,还是一鞭子打死?孩子的眼睛和心灵,跟我们成人不一样。即使成人之间,看法也不一样。这首诗歌,在每个读者的眼里,应该都是不同的。你说呢?
作者还有一首诗,听说在社会上引起一番争论。拿来看看,分享一下感觉。

《河》
晚上
我拿手电筒
往河里照
半年前淹死的那个
小孩
在水里写作业
他看见有光
就抬起头
冲我笑
那么,这个小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里面也谈到了死,但是,结尾却是笑。仔细想想,倒是有些意思的。
聊诗歌,是聊生活,也是聊我们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