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风尘终悟透 兴衰成败看乔家

乔家大院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乔家大院是通过电视剧“乔家大院”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得知的。记得小时候,听老乡“洪湖赤卫队”的副导演徐枫叔叔跟我们侃大山说:导演是骗子、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长大以后,我对导演的理解是:导演是特别会讲故事(编故事骗观众)的人。只是,他们和一般意义上的说书人不同,他们把单一的听觉艺术,用胶片和磁带变成了听觉加视觉的立体艺术,因此把观众骗得更为彻底。

乔家大院对我而言,就是老谋子(导演张艺谋)讲的一串大红灯笼的故事,加上胡编乱导(导演胡玫)留下的一座深宅大院,以及一系列大清朝晋商的故事。到底导演讲的这些故事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

到了山西,面对乔家大院,才知道真的有这么一个大院子,原来导演故事的背景是是真实的。景区的入口处修建得颇有气派,大牌楼上蓝底金字“乔家大院”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得富丽堂皇。两旁一连串的街灯高挑一对对的大红灯笼。宽大的青砖石头路面,竭力把游客带到过气的大清朝年间。街道两旁新修的晋式灰色平房,一幅乡镇古装打扮,拼命让观众进入乔家大院那个氛围。

我可以感到主办者的煞费苦心。只是,阳光下的富丽堂皇太新了一些,很难让游客沉淀下来。尤其是沿街平房前各式商业招牌,各式地方风味特色小吃,加上全国各地旅游景点老一套——义乌旅游纪念品,乌泱泱的大煞风景。听说,前一阵子乔家大院5A级景区被摘牌,内部整顿,不再对外开放。我们来时,刚好乔家大院已经整顿过,重新开放不久。游完后,总的感觉是值得一看。景区服务设施有进步,但是离5A 级景区尚有一定距离。

大概我们到得早,8点半就到了,到乔家大院的游客还不多。我们悠哉游哉地从大牌坊下走过。通往大门的那条路修得很开阔,有点走在十三陵甬道上的感觉。两旁有跟乔家大院有关的铜雕人物,还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既有历史的展示,又有为游客服务的姿态。

据说,乔家大院的门票是5A级的(贵)。重新开放后,票价从原来的138元降到115元。不过,对于我们这些65岁以上的老鸟来说,都不是个事儿——一律免费。说到这里,我要给中国的“老年人”政策点个赞!

许多的旅游景点对65岁以上老人都是免费,至少山西我们一路走来都是如此。回想上半年的西南成都之行,也是如此。而且,不仅中国人民享受这一待遇,对外国游客也一视同仁。在武汉这样的城市里,老年人可以办个证,市内交通,公车、地铁,一律free。这是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没有实现的好政策。厉害了,我的国!

进入乔家大院后,才体会到大清朝,有一部分历史,真的停留在这里了。虽然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提法有些过头,在山西这样的大院还不少呢,有的规模比乔家大院还要大,可是面对着“四堂一园”(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乔家花园),那些高高的门槛,那些沉重的大门,那些大门后深深的过道,那些过道两旁昔日的民宅,还有住房里面的摆式、家具等等,我不得不感到乔家大院的深沉的气势。据导游说,不管是宅子的布局,景致,以及用途,都是北方民居的典范。

我打小生活在武汉这种现代化的大城市。从记事起,就住在一栋由俄国商人修建的李凡诺夫公馆,那里曾经是当年大汉口的帝国主义租界区。对面的邻居,住的是带车库的独栋洋房别墅。斜对面邻居的住宅,是隐没在高大院墙后庭院深深的原法国领事馆。马路对面是中国20世纪早期大城市所特有的里弄。乔家大院虽然大,但是房子的格局对我来说还是窄小和局促的,室内的光线让从小习惯于电灯的我感到阴暗和压抑。虽然我相信,乔家大院的房子在当时的中国也算得上档次的,当时的山西人或者北方人,谁家不想要一套这样的宅子呀。

当我从外部大千世界中走进来,站在这些深宅大院中,面对过去曾经的辉煌,不禁想起辛弃疾的几句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是院子很大,二来时间有限,不可能一间间的仔细看。主要看了“在中堂”,其它的就一掠而过。走过一处大院,院子里布置了一大排的红灯笼,很有气派,于是驻足留影。并打油一首记之。

大红灯笼高高挂
海外归来问桑麻
一院秋色关不住
雅阁深院谁人家

走到一处,好像是舞台一样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是上空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伞,花伞下是三三两两的游人,或坐在桌椅旁休息,或是闲聊饮茶。看起来不像是当年乔家所为。不过,各式花伞布满了大舞台的顶棚,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巨大、立体的万花筒中感觉。相信这是老谋子的手笔,或者是从他那里获得的“灵感”。不禁又想到伞的功能。在旅途中曾见伞可以作为“三急临时庇护所”,这里仿佛整个屋顶都是花瓣组成。国人真是脑洞大开,把伞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还有什么是伞不能表达的呢?作打油一首记之。

香茗精舍好饮茶
姹紫嫣红伞生花
谁道风尘终悟透
兴衰成败看乔家

游乔家大院,看到这么多院子和房间,想不想弄一套这样的宅子呀?想啊。弄一套院子的后面要有银子—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银子从哪来?银子的后面是人,银子是人赚的呀。大家都是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一大堆银子啊?这才是游乔家大院我们要想的问题。

乔家祖上(乔贵发)跟我们一样两手空空,一个贩夫走卒而已。靠卖豆腐起家,通过买卖黄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据说最鼎盛时期,全部资产在1000万两银子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的大清朝一年财政收入最高不过8000万两银子。老乔的家产是清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8,用富可敌国形容,一点都不为。要不,咱也去卖黄豆?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都说创业艰辛,守成更难。老乔家真正崛起,其实还是在其孙子辈(乔致庸)的“在中堂”。老乔家子子孙孙遵照三戒(戒骄、戒贪、戒懒)和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世代相传,才由当初的一套房子,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一大套院子。共和国成立70年了,现在轮到乔家的孙几辈。要想发扬光大前辈创业打下的江山,共和国的后人们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个魔咒,把前辈的大业继往开来地发展下去,传到我们的子孙万代呢?这不仅是我的同辈习大大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子孙80后、90后、甚至00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院只有一个进口和出口,进去了就必须顺着走完院中大路,不允许“半途而废”。我们只好顺着四堂一园的格局,慢慢走来。途中经过一个小院,院中置有几个孩童模型在燃放鞭炮,以示晋人的民情风俗。不由得童心顿起,混入其中,“掩耳盗铃”地假装放起鞭炮来。遥想当年童稚时,可惜光阴不复来。遂作打油一首感叹。

犹记幼时爆竹炸
一声岁月染鬓华
老叟跻身寻童乐
闲情逸致兴无涯

老顽童放完了爆竹出来后,见大院中有一花园。园中一池,一汪绿水,荷叶田田。池心有一庭阁,小桥连接,大概是模仿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两旁有树,树结鲜果。不知怎么就想起弼马温蟠桃会上,将仙女骗走,一个人在树上大嚼仙桃,最后吃饱了,索性变小虫睡在桃中的情景。池边有现代鱼形喷雾装置,隔一阵子喷雾时,弄得池上水雾缭绕,再加上对面一个巨大的宝葫芦口吐喷泉,一看就是现代人所为。且游客到此,皆搔首弄姿,摆出各种风骚 post 拍照。本来一个幽静园地,被弄得如此不伦不类,颇煞风景。一言以蔽之——俗。

不过,大家都是俗人,任谁也免不了。出口临行前,不由得学着电视里乔致庸出门前,用山西话喊上一嗓子:走——咧——


山西游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