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雾天。今天的雾比昨日更浓,路尽头看不见拐弯处,连大门都隐入迷蒙中。头顶上的雾比较稀薄,太阳成了太阴,可以清楚地看到,月亮似的圆圆的一轮,温柔得不再射出金针。
路边草丛中,星星点点的散布着吃草的野兔。平常日子,一般都是三四只,今天特别多,数了一下,竟有七八只。除了兔子,在草丛中觅食的还有松鼠。人走过,松鼠会警觉地躲避,急窜爬上树去。有时甚至还要回头张望一下,才觉得安全。兔子吃食时候,一边嘴嚼着草,一边警惕地观察动静。吃草时,它们通常都离背后的草丛不远。有人路过,兔子一般不会躲藏。直到有些爱寻事儿的狗儿扑向它们,兔子才一转身钻进草丛。

孟子反不伐有义 龟虽寿苟活不灵
除了松鼠和兔子可以分辨以外,远远看去,草地上似乎还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像一片大白玉兰树上掉下的枯叶。近前一看,一只小乌龟。上次小外孙女来时,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只,捡了回去,让她放了生,噗通扔进了后面的小池塘。这次呢?
都说乌龟寿命长,《述异记》载:“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一万年曰灵龟。”还把乌龟列入中国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如果说麒麟、凤凰、蛟龙是灵物,倒也罢了,因为都是想象中的神灵,谁也没有见过它们的真身。“缩头乌龟”凭什么,凭活得长么?不闻曹孟德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我觉得,灵不灵不在长寿,而在于是否有志气,是否有壮心。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活得长,苟延残喘有什么灵不灵的?人虽老却不坠青云之志才是正道。
读汪曾祺谈茶的文章《寻常茶话》。看似东扯西拉的,但都是围绕茶展开的闲话。印象较深的有他儿时喝祖父龙井茶,“真香”,且“很酽”。导致汪公喝茶浓酽,并从中引出一个“孟子反不伐义”的回忆。

这段话出自论语。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中国人谁不知道“子曰”,但是又有几人读过《论语》?今天有空看看这段话,学到三件事,实乃开卷有益。
其一,此孟子非彼孟子。这里讲的不是邹国的孟轲,而是鲁国一个叫孟子反的人。
其二,又学到“伐”的另一个意思。该词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以前学过的“伐”是讨伐、进攻的意思。中学时读过《曹刿论战》,起首就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口诛笔伐”,WG常用于大批判。而这个“伐”则是自吹自擂,夸耀自己。意思跟进攻批判别人完全相反,而且从一个及物动词变成不及物动词。
其三,把人物和动作搞清楚了。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加上了解这件事的背景,这段话就读懂了。大致说的也是鲁国跟齐国打仗的事情。不过曹刿是打赢了,留下“一鼓作气”和“一而再,再而三”的佳话。孟之反是打败了“奔而殿”,跑到败军的最后面,殿后,压阵,以保护部队安全撤回城。
关键是“不伐”二字。他没有因此居功,也没有指责别人贪生怕死,反而说:“不是我勇敢断后,而是马不进城,不听使唤了。”孔子据此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有诗曰:
奔殿须知上古人, 入门策马不夸能。
败师谁肯甘从后, 托谓呜聪畏苦辛。
然后,聊到一个怪人,西南联大研究生。“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此公“长”在茶馆里,最后穷困潦倒而死,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想起酒馆里的孔乙己。
还有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妈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寻常茶话》林林总总的聊了一大堆茶的轶事,就像广东人吃早茶后,大大小小碟碟碗碗的堆满了一大桌。一抹嘴起身,刚才吃了些什么,就大都记不清了。不过今天,那三件事和那三个人除外。
看完这篇后,肚子也饿了,便是一道早茶喝过的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