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王鼎钧的书评【书滋味】,属于嚼别人的馍。虽然所列举的书大多没有看过,但是经过鼎公提刚携领的一嚼,便可知道那些书的大概滋味,有助于决定这些书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是否值得一嚼,此其收获之一。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事前看法被鼎公所影响,事后读来,发现未必如此。

比如,开篇在《“一九四九”三棱镜》中提到三本书,我都没有读过。一本是齐邦媛教授写的《巨流河》,一本是龙应台女士写的《大江大海》,还有一本是鼎公自己的《文学江湖》。
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台湾“外省人”,三人的视角有广有狭,三本书的局限在此,三本书的贡献也在此。鼎公从多方面分析和讲解了这三本书的风格和特点。《巨流河》是自传体,材料集中,时序清晰,因果明显,不蔓不枝,是线形结构;《大江大海》几乎是以专栏记者的方式工作,以采访扩大外延。头绪纷纭,参差并进,费了⼀些编织的功夫,是网状结构;《文学江湖》沿着⼀条主线发展,但步步向四周扩充,放出去又收回来,收回来再放出去,形成袋形结构。
十页纸的评论,让我知道了三篇巨著的梗概和特色,大有读公几页纸,胜读三本书之感。鼎公借一句格言:“只读一本书的人是可怕的!”来提醒大家,要多读书,不要仅仅限于一家之言。
自己在读书时,常常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多以看故事追情节为主,少从细处着眼,如写作技巧和文体,以及从词汇和文字的运用上品味。鼎公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造诣颇深,从他的书评中可以学到如何从“文”本身去欣赏。此其收获二。
人说散文“四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味”。鼎公自己写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也写过许多如何写文章的书,因此,他的文章读起来即像范文那样中规中矩(有物、有序),又有引人入胜的闪光点和哲理警句(有趣、有味)。可以说是既严肃又活泼,即深入又浅出,将发人深省寓于轻松诙谐之中。喜欢写散文和随笔的人,应该学习如何将散文写得有趣味。此其收获三。
古人云“三馀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不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外文学读物,如瀚海星辰,如何读得完?即使挑其“名著”,也无法在余生读完。“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记得当年学习英文初阶,入门先读一些简写本,待词汇文法稍有精进,再读原著。读书评,不失为一种读书之法,有助于现代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书,然后决定是否进一步欣赏原文。
“只读一本书的人是可怕的”这句话之后,似乎还可以加上一句,“不读书的人是更可怕的!”
235页的【书滋味】,读完了,“殆而已矣”。感触良多,摘其杂感一二记之。
05/01/2023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