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写就回忆录 人生一部长散文

美国纽约,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纽约参加了一个纽约作家的新书发布会。这种新书发布会在我们华府也时有举办,通常都是近期发表作品的作家们谈他们的新书,发布会上读者可以提问,作家回答。现场购书者,可以得到作家的签名。

会场一进门的地方,摆着一排长书桌,上垫蓝色的桌布。桌上堆满了纽约作家们写的书。看了一圈后,我拿起来一本《古文观止化读》,是给今人讲解古文的书。这类书在书市上多如牛毛,可以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出来。因为古往今来,读这本书和解注这本书的人海了去了。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好文章。随便挑几篇,把前人的评注抄一下,改头换面就是自己的文章了。

即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要拿起来看呢?因为作者。早就在圈子里听过作者的大名。拿起来就是看看作品如何?结果一拿起来就没有放下,一直把它带回家。

一经翻看,就知道写这本书的是个老手。不仅文章中每个难点和要点都解的头头是道,而且深入浅出,一读就知道这是个真正看懂了的人。同时,作者又是一位高手,不仅自己懂得透彻,而且讲解得好。除了在字、词、句子的层次上解疑答惑,更在整篇文章上提刚携领,让读者既能细细欣赏文中之美妙,又能跳出三界,看清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使后人能更深入地了解前人。不像我手中的另外一本《古文观止》注解,注解不详且遗漏,译文也很生硬,读起来很是费劲。

有些人读的书多,明白书中的意思,但是表达能力稍微逊色。这种人的文章虽然有内容,但是读来索然无味。还有的人,书不一定读懂了,但是善于表达,会编故事。这种人的文章可读,却不可信。

此外,还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书不行,讲故事也不行,全靠东抄西袭混日子。这种人的书不要去读,读了误己害人。另一种人相反,书读得好,故事也讲得好。他们的故事不仅叙述严谨,言之有物,而且文采飞扬,娓娓动人。捧起《古文观止化读》就给了我这种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王鼎钧,人称“鼎公”。此刻,鼎公就坐在书桌后面,忙着给人签名。待鼎公稍闲,我拿着书上前问道:“这本书不是今年的新书吧?”封底上是2013年出版。鼎公说:“是的,是以前发表的书。我把这些以前发表的书拿来卖,卖书的钱全部归捐献给作协。我在这里签名也是为了支持作协的工作。”

书读得好,故事讲得好,人有公益心和慈善行,更好。书是一定要买的了,也算是了了鼎公一个小小心愿,间接行善吧。当然,名字也要签,更要合影留念。

鼎公著者等身,诗歌、剧本、小说、散文、论著、回忆录都写得好。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诗。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连续剧。

鼎公却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晚年,人生由绚烂归于平淡,于是闲来写就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鼎公之言,甚合我心。我的一生,恐怕只合适散文和随笔来诠释。因为既不是诗那么浪漫,又不是戏剧那么有情节和高潮,更不是小说那么跌宕起伏。一条涓涓细流,只适合散文的平淡叙述。看来,后半生是一路记录生活一边遣发随感。而前半生,也可以用散文回忆一篇篇一段段地串联起来。

诚如鼎公所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人生此刻,幻想退位,激动消失,正是人生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回头看,人生一路攀登过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山峦;往前看,还有生命中一座座待登之山颠。一步一步地走,一篇一篇的写,今日的山延续昨日的山,山多了,或许会将人生的脚步连绵成一系列的山脉?

往时今日

五年前的今日时立春。曾作《采桑子》记之。

【采桑子】立春

蹉跎浪迹天涯客
歲歲迎春
今又迎春
北國寒風拂角巾

江南風景應猶在
記憶猶新
萬象更新
羨煞辭鄉去國人

还有八年前的一首五言,题摄影社老友的一幅照片。

一湖流云

远峰绕流云
湖光掠影深
小桥映平湖
野花着墙根
红灯悬白壁
茅屋半掩门
老矣吾将隐
觅菊此山村

没有想到,退休后真的来到瓦蓝湖边居住。善哉善哉!


2023年2月3日 周五

春暖花开朝大海 疫情一去不复还

今天,看到一篇北京人写的文章,讲作者看到和亲历的中国疫情现况。

印象中,在我们这边过圣诞节和新年时,正逢中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高峰。去年12月到今年元月初,我的中国朋友和亲人们基本上都成了“杨过”。微信上各种“羊羊羊”的说法,玩笑或者苦笑,甚嚣尘上。大约到元月中旬,喧嚣开始逐渐平静下来。然后,春节期间,几乎没有人再提及。我的感觉是,大规模的流行感染似乎已过。从整体上看,就像一场疾风骤雨似的流感,杨过很多,重症死亡相对较少。

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正确,打算春节后,问问国内的朋友和亲人。

贵州大理一户村民合家团聚过春节。(网络图片)

“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作者提到。“两周前,我再次从北京坐七个小时的火车回到老家,与奶奶和其他亲戚们一起过春节。和往年一样,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这个长达几小时的欢愉节目是为迎接兔年的到来准备的。节目制作精美,充满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内容,完全不提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这轮疫情暴发期间经历的苦难。政府控制的新闻媒体也很少提疫情。”

作者的奶奶是80多岁的老人,在圣诞节前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患上肺炎。当地的医院人满为患,没有病床,所以作者只能在家里照顾她。值得庆幸的是,奶奶已在今年1月中旬开始慢慢好转。

据中国政府说,现在疫情高峰已经过去,这也许是真的。据说,全国14亿人口中已有约80%在这轮疫情中感染过病毒。

上海一处闲置的核酸检测采样亭前。 (网络图片)

作者提到几点。首先是药店的货架不再空空如也。就连Paxlovid也变得更容易买到了,也没听到医院不堪重负的消息。其次是民众的反映。上个周末返回工作城市的亲朋好友们表达的都是乐观情绪。人们希望,随着遏制疫情措施的解除,经济和就业市场将得到改善。

这位作者是位新闻媒体人,在中国出生长大,也在海外,包括美国生活过很多年。在海外生活期间,不得不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取有关中国的新闻。作者曾认为国外的报道往往是片面的,过于消极。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不久,作者回到中国,原打算与心爱的人民和国家重建联系。但这场疫情暴露出中国的种种局限、宣传对真相的扭曲,以及政府的失误往往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和福祉为代价的现实。亲身的经历,让作者在兔年考虑是否离开她热爱的国家。

因为,在此之前,作者在去年12月初第一次感染了新冠病毒。当时,中国政府仍在坚持新冠“清零”的做法,用大范围封控和全员核酸检测来阻止病毒传播,尽管这徒劳无益。

方舱医院中的大白们。 (网络图片)

作者感到惊慌失措:“从头到脚穿着白色防护服的防疫人员会不会把我转运到条件极差的集中隔离设施去?这些令人害怕的大白们似乎已经接管了国家。数百万中国人那时一直生活在害怕听到敲门声的恐惧中。我躲在北京的家中不敢出门。三天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抗击病毒。我自由了,庆祝的方式是把两个装得满满的垃圾袋拿到了楼下。”

作为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我们对作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只有在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惊慌失措”。事情没有轮到自己头上,似乎可以轻描淡写地过去,连死亡也浅薄得像个数字。

文章中提到一句话:“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忍受和默默承受痛苦的能力。”我想,忍耐三天容易,忍耐三十天,就会有人受不了了。忍耐超过三个月,三百天,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熬不住了。能忍耐三年,该有多么“惊人的忍受和默默承受痛苦的能力”才行?

这种对痛苦的承受,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它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许多人在回首疫情时,只会认为这是我们必须英勇承受的又一次痛苦。但是,我们的忍耐能力不应意味着必须忍受不公平和权力的滥用。

我知道,新冠过后,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回想往事,把心思和精力放到眼前需要面对的现实。想把痛苦、烦恼、不安和不幸统统扔到脑后。像海子一样,“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没有人愿意重蹈海子的覆辙。只是,忘却历史,历史就还会重演。

往时今日

五年前,习作小令两首。

去年今日,习题《七绝·年后》,竟是此刻心情。

万户忙年旧岁辞
华灯过后惯常时
等闲但看人间事
一半炊烟一半诗


2023年2月2日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