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三体认识论 越老看山越似山

宋朝有个叫做青原惟信的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禅师提出问题后,并无解答,于是后人纷纷对此作答。每个人对此的看法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有人把这段话认为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看山是山;中年看山不是山;老年看山还是山。

我比较赞同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少年),知识和阅历不够,对事物(山)的理解不全面,很容易片面得出事物(山)本质的结论。比如,我们会轻易判断出一件事的黑白对错。后来(中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多了起来,渐渐就开始修改或者丰富以前对事物(山)所做出的结论。对同一件事,我们会觉得有可能同时含有黑白对错的成分,也可能是黑白之间的灰色。

至于怎么理解“老年看山还是山”呢?有人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我认为,在洪荒宇宙的无限面前,地球上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老来时看山也未必就是山。多半由于世人在经历了“少年看山是山,中年看山不是山”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后,自以为就全面认识到了事物本质的一种误解。

这是今天看电视《三体》引出的一点看法。


当我们不能证实一个事物真伪时,我们所下的判断就很可能是片面的,或者值得质疑。以人们常说的“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为例,古时候人们眼里的大地是平的,一马平川的平,直到现在仍然有人相信这一点。当然,还有太阳和星星围绕地球旋转等等物理现象。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体自身的感知,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也更全面了。以前的“山”,也不是今天的“山”了。甚至,明天的“山”可能跟今天的也不一样。人们再也不能用“眼见为实”作为检验和评判的根据。至少,人们不能说,没有看到的就不是事实。

另外,许多过去认为是神话的故事,如飞天、登月,现在都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许多前人的幻想都被后人实现了。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海底两万里》,就是根据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拍出来的。那时,真正的潜水艇还没有被制造出来,凡尔纳已经在他的三部曲中“科幻”地制造出来了。

科幻故事中,除了幻想,还有科学。科幻是基于科学的幻想,既是人类的一种向往,也是科学的一种延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如果没有这些幻想,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也许还跟其它动物一样,在茹毛饮血。当然,也有许多的幻想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也许根本就无法实现,至少目前无法证实真伪。

由此看来,人们不能因为没有“眼见为实”,而轻易评判真伪,比如上帝、鬼神、魂灵和一些不可见的物质(暗物质),再比如《三体》中提到的“射手”和“火鸡”问题,等等。

我的追剧才刚刚开始,不过我已经对故事中涉及的经典力学里的三体问题(Three-body problem)开始产生了兴趣。当初上大学时,学习物理是我的第一志愿。虽然后来没能如愿,学了文科,但是初衷仍然在心中时隐时现。

《三体》是中国大陆最畅销的科幻长篇小说之一。2015年译成英语并获得当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奖),并被世界所认识。不仅中国将其改成电视剧,德国早在2017年就将小说改编为德语广播剧。2020年,美国的“网飞”(Netflix)网络视频点播服务公司,宣布将其改编为英文原创剧集。

美国前总统的奥巴马在一次关于阅读意义的电视访问中说到,他读小说的目的也仅仅是逃避现实,在繁忙的工作中换换脑子。记者追问到有些什么小说符合他说的例子,奥巴马回答道:“很有趣的就是最近我为了逃避现实而读了一本书,结果最后却发现那本书十分深刻。那是本科幻小说,一套三本,叫做《三体》系列。”奥巴马接着说:“《三体》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十分有趣。故事背景十分宏大,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平时国会和我的工作都是在斤斤计较于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不是去担心外星人入侵。”

不管《三体》是否好看,看完肯定可以学到一些平常不知道的知识,扩大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接近“老年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01-28-2023 周六

生活简朴无俗欲 陋室犬儒有德馨

退休后,从马里兰搬到佛罗里达。由乡间的五间卧室三层楼,到湖边的两间卧室一层楼,许多家具和物品都带不了。

卖房前,一般来讲,卖主要将房子清理干净,所有的家具和杂物都要弄走。我家里那些大家具自己搬不动,如果请人搬也要花不少钱。先是告诉熟人和朋友,免费赠送。感兴趣的朋友拿走了一些,还有许多家具剩下来。

幸好,买房子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三个小女儿,没有什么家具。大家一商量,我们留下所有带不走的家具和用品,他们全部接受。这样一来,双方皆大欢喜。

当时心想,这大概是最后一次搬家了。以后除了必须日常生活用品,尽量少买东西那些可要可不要的物件。因为历年沉积下来的东西够多了,即使搬家丢掉许多,仍然有许多基本上或者是从来不用的,以后也用不着的东西。

现在,孩子长大,已经成家自立门户。老两口退休后,过日子当以做减法为主。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共和党的主张,缩小政府机构,提倡精兵简政。

平素我喜欢过简单的物质生活。维持生命的物质必须品,吃穿住行,一般够用就行。其它的就去追求和满足精神的生活。这种想法,在物欲横流的时下,似乎有些更不上时代,由过时老土之嫌。其实,前人早就有提过。

唐人刘禹锡留下一部【陋室铭】,说是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是只要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还有比刘禹锡更彻底的人,古希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ēs)。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第欧根尼不仅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更为重要的是,用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

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第欧根尼这样说。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仅此而已。这就是他用于吃穿住行的物质必须品。

人们这样描述她的生活:平日里,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

有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是狗一样的生活,并且称呼他为“狗”。他也不在乎,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于是,人们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主义”(Cynicism)。他的哲学思想为古希腊崇尚简朴的生活理想奠定了基础。

如果真的以为他像狗那么低贱可怜,那就大错特错了。据传,有一次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恭敬地闪开后,对其他人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欧洲有许多画,都来自这样一个故事。

第欧根尼是一位伟大的帝王都钦佩的人。南阳诸葛,西蜀子云,更不在话下。


也许我们做不到第欧根尼那样彻底的简陋,“像狗一样活着”,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体会他哲学思想,崇尚简朴的生活呢?可不可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或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呢?


01-27-2023 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