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诗不上龙华寺 线上有约也参禅

昨日微信看到一个帖子,转自易中天的微信号。大年初二,中国习俗是出门拜年的时候。以往,易中天都要到上海龙华寺与照诚大和尚和茆帆老师参禅斗诗。但是今年避疫江南小镇,去不了,便改在线上进行。

游戏规则如下:

我以前也玩过斗诗游戏。不过玩的是绝句,由四句组成,每人一句,只要平仄押韵,不要求对仗,因而较为简单。

五言和七言律诗,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而且,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学诗人对此大都耳熟能详,但是要写好不容易,尤以中间两联的对仗需要功力。我因为功力不足,所以平常多写绝句,少碰律诗。

他们这个游戏规则主要一点,是将颔联和颈联分开。由不同的人出上句,不同的人对下句,这是很考验下一个对诗者的。

易中天教授

先来看看这几位斗诗者。易中天就不必多说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在央视举办的《百家讲坛》上,因讲《易中天品三国》,一炮走红全国。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茆帆居士

茆帆,本名栾国藩。1949年生于上海。幼承庭训,研习诗书画印50余年。头衔有一大堆:中国书协会员、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其书画此处暂且不表,仅就诗词而言,茆帆自幼喜读书、谙格律。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书均博阅、背之。他古体诗写了几百首,全是格律诗,诗境近晚唐,诗趣追汉魏。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茆帆正式皈依三宝,成为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其中因缘是他自幼心仪的李白、白居易、苏轼、张大千皆居士。

照诚大和尚

照诚大和尚,俗姓王,1967年生于大连。1989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现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上海龙华古寺方丈、辽宁营口楞严禅寺方丈,以及上海、辽宁一些寺庙的住持。

照诚法师在龙华寺讲经。据说,听众踊跃,欢喜赞叹。信徒们讲:“听他的开示,能顿开茅塞,增长智能,树立正知正见。”

照诚大和尚是上海龙华寺方丈,茆帆是上海在家修行的居士,两人谈诗论禅都有机缘。易中天一介俗人,也去龙华寺凑什么热闹。难不成也要皈依三宝?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回到兔年初二网上三人的斗诗参禅上来。

第一首 (* 为易中天的评语。)

蛾眉初上喜迎春(易中天)* 蛾眉就是娥眉月,是每个月初二的月亮,也暗示兔年。
暖雨华林翠色新(茆帆)* 写景亦应景,承上可启下。
最是禅房多雅趣(茆帆)* 写到今天的事情了,下句必须对仗。
从来古寺少烟尘(照诚)* 对仗工整!
烦忙不解梅花意(照诚)
静处难能翰墨心(茆帆)
结网虚空观自在(照诚)* 观自在者,自在观自在
善缘广接有缘人(易中天)

易中天手书

第二首

网上参禅贺兔年 (照诚)
半因旧例半因闲 (易中天)
从容应对须灵感 (易中天)
着意随心赋昊天(茆帆)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勉随细雨旧时迁 (易中天)
当春莫谢多三窟(茆帆)
诸佛欢颜笑我癫 (照诚)

对完后,照诚大和尚马上发现问题,里面有两个“旧”和“随”字。易中天改为:旧例——惯例,勉随——尤来。

照诚大和尚手书

网上参禅贺兔年(照诚)
半因惯例半因闲(易中天)
从容应对须灵感(易中天)
着意随心赋昊天(茆帆)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犹来细雨旧时迁(易中天)
当春莫谢多三窟(茆帆)
诸佛欢颜笑我癫(照诚)

第三首

脱兔欲何求(茆帆)
云舟入海流(照诚)
心光浮塔影(照诚)
世事上眉头(易中天)
千里同哀乐(易中天)
三年别苦愁(照诚)
回春终有日(易中天)
笑对一浮沤(茆帆)

茆帆最后一句对完后,易中天发现前面有浮字,问:“要不改改?”众人答:“改就改!”但是,改了几个,都不满意。

易中天说:“别沤了,宽韵不用生僻字。”茆帆老师回说:“这个字已经在锅里煮熟了。”

易中天又说:“那就捞出来放进冰箱。” 茆帆老师说:“你怎么知道我家冰箱坏了?”

易中天再说:“放生池。进了放生池,就变鸥了。”茆帆老师说:“可以改,沙鸥。”于是,诗成。

茆帆居士手书

脱兔欲何求(茆帆)
云舟入海流(照诚)
心光浮塔影(照诚)
世事上眉头(易中天)
千里同哀乐(易中天)
三年别苦愁(照诚)
回春终有日(易中天)
笑对一沙鸥(茆帆)


对诗完毕,意犹未尽。易中天提出:“大和尚再写个偈子吧!我们两个跟一下,算是收场。”

自在观自在(照诚)
善缘有缘人(茆帆)
易中天写: —— 我掉井里去了。
无处无可乐(茆帆)
新春是阳春(照诚)* 大和尚还解释,今年两个春,大家都阳了。
阴着便阴着(易中天) * 易中天想,我还阴着呢?
出神就出神(易中天)
心光共佛光(照诚)
都是八丈身(茆帆)

没想到,大和尚又说:狗日岁岁期 *(初二是狗日)。易中天便对:“不必问东西。”另外两个赶紧都说:”打住打住了。打住!”

好吧!最后开放式结尾:

狗日岁岁期
不必问东西
打住就打住
明年……

明年怎么样啊?再说呗


看到三位高人节日期间参禅斗诗,我认真拜读,收获大大。但是有些疑惑之处,想请教大方。于是在学艺不精的情况下,贸然谈谈一点浅见和不成熟乃至错误的看法。

在此需要认真声明。我对易中天教授十分佩服。虽然与茆帆老师和照诚大和尚素不相识,但是非常欣赏他们在艺术和佛学方面的造诣。以下置评,绝无冒犯他们的意思。只是为了质疑辨惑,提出疑问,请教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以增进学业而已。

第一首 (合掌)

最是禅房多雅趣(茆帆)
从来古寺少烟尘(照诚)

易中天的评语为“对仗工整!”看起来的确如此。不过细读起来,禅房和古寺两词意思相近,就如同神州和赤县,不知是否有合掌之嫌?茆帆的书画都是相当了得,若用“画壁”来代替古寺,似可去合掌之嫌。不知当否?

烦忙不解梅花意(照诚)
静处难能翰墨心(茆帆)

该诗押真韵。茆帆所对第六句“静处难能翰墨心”,“心”为侵韵,此其一。另外“心/意”意思相近,也有合掌之嫌。不知可否考虑改为“翰墨人”,擅长书画或辞章的人,来代替之?

第二首(借韵)

网上参禅贺兔年(照诚)
半因惯例半因闲(易中天)

易中天的这句“半因惯例半因闲”对的不太好。按照《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来讲,该诗押先韵。而第2句“闲”字为删韵,算出韵。如果按《中华通韵》,押安韵就和韵了。不过,这首诗如果通篇都按中华通韵来看,其它的几句就有平仄不对的问题。倘若改成“半因惯例半因天”或者“半因惯例半因缘”,不知是否就说得过去了?

另外,五律和七律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这算是“借韵”吗?

关于重复字的问题。古诗词中的重字现象非常多。不过,一般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字,能不用就尽量不用为好。这几位都是诗词界大师级人物,当然尽可能不用重复字。其中用旧例替代惯例,改得非常好。不仅意思依旧而且平仄也对。

不识诗家新句出(茆帆)
犹来细雨旧时迁(易中天)

不过,这一联中的“勉随”改成“犹来”,不识对犹来,对得比较勉强。不知用“只因”可否?

第三首 (重字)

茆帆最后一句“笑对一浮沤”,又遇到重复字“浮”。浮沤本指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宋人范成大《石湖中秋二十韵感今怀旧而作》中就有:“水天双对镜,身世一浮沤。”但是,三位大师们改了几个,都不满意。

茆帆本意不想改:“这个字已经在锅里煮熟了。”但是,易中天提到“宽韵不用生僻字”。意即该诗用的是“尤”韵。尤韵可以用的字很多,也叫“宽韵”。还是坚持要改。不知这样理解对否?

“沤”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得较少,算是“生僻字”。最后,勉强改为“笑对一沙鸥”。意思跟原来想表达的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就完全不一样了。为了字词不重复,而牺牲了诗意,是不是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还是为了诗意不改为好?

其实,第一首诗中,“善缘广接有缘人”(易中天),不是也有重字“缘”吗?至于后面的偈子中,重字就更多了。又何须在一个浮沤上纠缠不休?

偈子

偈子,又名偈頌,因為大多是詩的形式,又名偈詩或禅诗。是阐述佛理的诗歌,简单地说就是出家人作的诗。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比较有名的偈子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比一般的诗要难,不仅形式上要符合诗的格律,更要在于诗中表达禅意和佛理。有意思的是,作为俗家中人的易中天,即使身为大学教授,也对不上出家人的偈子,直言我掉井里去了。其难可见一斑。

他们的偈子,如果按诗的格律来看,平仄上有一些问题。特别是俗家弟子那句“阴着便阴着,出神就出神。”不仅平仄有误,该联下句还犯了“孤平”。更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禅意或佛理?

至于说到开放式结尾:

狗日岁岁期
不必问东西
打住就打住
明年……

我想斗胆狗尾续貂一句:明年莫对诗。


01-26-2023 周四

听“三流导演”胡侃 追《去有风的地方》

追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告一段落。剧情竟然按照我这个三流导演的预设发展并结束,没有一点惊喜。不知道是应该夸奖自己,还是要为自己感到悲哀。

与其说是去有风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去避风的地方。追风小院的几位租客,都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打击或者遇到挫折的人。从女主角的遭遇开始,生活中最要好的闺蜜,年纪轻轻,芳华正茂,忽然患病离世。沉重的打击,让她一下子意识到人生苦短,许多想干也可以干的的事情,由于疏懒和耽搁,竟成为毕生的遗憾。于是她毅然辞职,为了实现闺蜜生前的愿望,来到云南。重新思考人生,她今后是否像个钟表上的齿轮,每天周而复始向前转动,直到有一天被时间磨损,被别的齿轮替代。

可以说,这就是我前半生的写照。诚如女主角的姐姐,即使意识到这一点,也因为责任和义务,终究作为一个齿轮,被时光的钟表磨蚀掉青春和壮年,最后按时被替换下来。万幸的是,在周身被磨损,腰酸背疼和老眼昏花的代价下,获得些许挣脱樊笼的自由。身边有些人,甚至连这点可怜的自由也没能熬到,就彻底自由了。

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人不是这样度过的?意识到这一点又能怎么样?无非是自寻烦恼和多些痛楚罢了,世上又有几人能过做得了自己的主呢?明明知道自己的处境,却又无力挣脱世俗,岂不是徒然增加一些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倒不如,浑浑噩噩之中得过且过,少受一些灵魂上拷问的酷刑和无力挣扎中的煎熬。

知道有知道的痛苦,不知有不知的安然。这是做人面临的选择之一。

往往得不到的东西,才被人向往、追求和珍惜。这可能就是作者创作女主角的初衷。有人认为,这也是人生的目的。一旦到手,就像登上一座山顶,踏在脚下,继续像新的山峰攀登。将本质上的欲望,美化成纯洁的向往, 是人类一种自欺欺人的虚伪。

一进小院,就是一位闭目端坐无语的大师。这是一位曾经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屡战屡胜的老总,后来被市场大潮吞没,输得倾家荡产。自以为看破红尘,想在这里以遁世而获得顿悟。

一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过来人,在打坐中,他在思考人生的目的,到底是看破红尘后四大皆空,遁入空门,还是积极面世,在尘世间修行?最后还是坠入红尘,不得自拔。或者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楼上一位足不出户,夜里灯下冥思苦想,白日里不见人和阳光的小妹妹,是一位网络作家。为了躲避家长每日里“关爱”般的呱噪,和没有灵感写不出东西来的压力,困惑之中,来到小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父母和四周。这是一个害怕与人交往,将自己紧紧包裹在蝉茧的舒适度里,靠父母豢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破茧而出的蛹。

殊不知,她真正的避风港是她的父母。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的经济后援,不知她能否继续写下去,甚至生存下去。不得不感到,世界上有些父母的爱太伟大了。真希望这种伟大能够荫庇子女一辈子。人生倘若蒙此福荫,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呢?

接着出场的是一位流浪的驻唱歌手。他创作的歌曲得不到社会的赏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才干。北漂闯荡多年,成为人们口中“老师”的级别,却和大多数想走和正走在这条路的人一样,始终得不到业界和公众认可。于是漂泊到这个鸟不拉屎的角落里,在小酒吧演唱,混口饭吃。白日在小院写歌曲,晚上在歌场撩妹。早已丧失当初的雄心壮志的他,等待命运垂怜,或许天上掉下一块大饼。

作者就偏偏从天上砸下一块大饼来,如同红楼梦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过林妹妹跟宝哥哥在天上是有木石前盟的,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这个充饥的大饼,画的是一场当前颇有些流行的“姐弟恋”。我对姐弟恋并无反感,反倒觉得这是对世俗婚姻观的一种反叛,是社会的一种前进,跟某些男士的爷孙恋有得一比。但是,用一个避风大姐姐的爱情,把驻唱歌手从低谷中解救出来,跟作者将避风港的消极负面,努力描绘为积极向上的“去有风的地方”的宗旨,似乎有点相悖。

最后一位小院住户,曾经的上海网红歌手“节目主持人”,因为做善事,反倒被人误会,遭到网上群殴而声名扫地。于是逃离上海,毫无目的前行,直到“偶然”碰到此地一位好心善良的村民弟弟。她的这段故事一直到连续剧的最后,在前面重重伏笔下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人们当然期待这段故事的分量会很重,或许有爱的火花产生。

经过一年多的追风疗伤,她终于敢于坦然面对大众,重新面对镜头主播。但是,这个过程似乎有些匆匆带过的感觉。并且,对那位由于偶遇而结识的,好心善良默默爱着她的村民弟弟,也只是一句话,“我只是把你当弟弟”就一笔交代了。相对于那个后来才从天上掉下来的“姐姐”和歌手弟弟,一见钟情陷入爱河,不免令有些观众失望。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样写比较真实。让一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女主播姐姐,跟一个乡村里土生土长木讷弟弟,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相爱和结合,该需要多么“巨大”的理由啊!作者写得出来吗?读者会相信吗?

于是,就回到了男主角。从有风的地方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后从事创投,算得上是成功的精英人士。辞去大城市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是的,我相信世界应该上会有这种人,但是,这种属于反社会主潮流的人,总是少之又少。当然,我们不能以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评判人或事物的标准。这样一个过去是返乡的秀才,甚至是举子进士级别的当代优秀人物,似乎才可以匹配从北京到乡村里来的女主角。

这种正面的高大上人物塑造,正是当下提倡和歌颂的。自然而然就流露出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做作和斧琢的痕迹。而且还用价格更高的美好爱情来为之涂抹和渲染,这实在是三导编不出来,或者说是望尘莫及的。尽管如此,喜欢看这种爱情的人却大有人在。有市场啊。

那么,到底是什么会让我一直追风。实在话,我是想等待一个意外又实际的结局。我想,至少这应该是个二流的导演或者编剧吧?虽然最后没有等到。

再就是演员的阵容不错,不是那些当下充斥屏幕的,只有脸蛋身材没有大脑的一群娃娃,在那里呲牙咧嘴张牙舞爪,学习表演不及格,还在补考中。这个演出的团队,当属于中等偏上,不仅演出卖力,而且自身有实力。

最后,是拍摄的景点。云南的苍山洱海,我曾经旅游去过的地方。当主人翁站在平静的洱海岸边,远望朝霞和暮色中的连绵苍山,我会感到身边仿佛有熟悉的清风拂面而过。我会想起洱海船上金花的服饰、大理城的城门、三塔寺的倒影,和蝴蝶泉边叮咚的歌声。

景好,人美,故事一般般。


01-25-2023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