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幽美山树水 桐叶封弟无戏言

太原晋祠

到中国旅游,有句话说“到中国不可不到北京,到北京不可不到天安门”。到美国旅游,我会说:“到美国不可不到华盛顿,到华盛顿不可不到国会山(和白宫)”。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和白宫”?因为有些中国游客常常误把国会山当作白宫。至于说到山西旅游,我哥说:到山西不可不到太原,到太原不可不到晋祠。晋祠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得把晋祠两个字掰开了说。

太原晋祠 历史悠久

简言之,晋指周朝时的晋国,祠就是祭祀用的祠堂。晋祠就是晋国宗祠,主要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说到这里,就不得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去看看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和晋国的故事。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历时年代最久的王朝,历经37帝,统治了800多年。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叫“封神演义”的书,讲的就是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讨伐荒淫无耻的纣王,最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的故事。虽然里面神奇古怪的事情挺多,但是武王伐纣灭商却是真的。

桐叶封弟 君无戏言

周武王的王后就是姜子牙的女儿,前面提到的邑姜。周武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姬诵,也就是继承周武王王位的周成王。另一个儿子是姬虞,就是晋国的开国诸侯,历史上也叫叔虞。这里面还有个“桐叶封弟”的成语故事。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成语,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君无戏言”,想必是家喻户晓的。

那时候周成王和弟弟叔虞还小。一天叔虞与成王玩耍,小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弟弟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赐你。摄政王周公听说了这件事,对周成王说:大王啊,你是天子,你今天这样说了,那么接下去咱们必须举行正式的仪式把叔虞给册封到一个地方去。小成王傻了眼,说我们就是玩儿啊,做游戏啊。于是周公说了一段话:“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歌乐之。”意思是说,天子一言九鼎,你每一句说出来的话都是要载入史册的,并且要举行礼乐封典去兑现。

“于是叔虞遂封于唐”。周成王就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也就是后来晋国的这个地方。于是乎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晋,也就有了“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三国,也就有了“隋唐演义”的李渊、李世民父子造反建立唐朝……也就有了从叔虞一直沿袭到今天的山西省。

喧宾夺主 女尊男卑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叔虞到唐国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叔虞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后来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祠也就成了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当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后来,北宋年间又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倒退处次要位置。

晋祠三绝 尚缺一绝

从大巴士下来,导游说还要走大约二十分钟的路程。哇,这个晋祠尽然有这么大么?沿途大树成林,满地花卉,我认识的有牡丹、芍药、玫瑰等。大概是要办菊展吧,路旁还有各种菊花盛开。沿途有些小坡,有阶地可以拾级而上,下有清水流泉。

其实晋祠外面有公园环绕。怪不得一路走来,像是走在公园里。一路上走出微汗来,但有清风抚耳,兼有鸟语花香,也到不觉得累。

进得晋祠内,只见古木参天,绿瓦红墙。这里游人不多,世人多喜欢灯红酒绿之处,熙熙攘攘热闹景点。对被誉为“晋祠三绝”的圣母侍女像、难老泉、周柏唐槐,以及厚重的历史似乎不太感兴趣。

圣母侍女 宋代彩塑

走到圣母殿前,只见重檐盖顶,黄绿琉璃瓦剪边。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雕花脊兽。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房间内无柱支撑,籍此扩大空间,体现了宋代”减柱法”建筑技法的精妙。

中间一尊女性彩塑,凤冠霞帔,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如果不讲解,还以为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圣母邑姜,相传是天下第一圣德女子。据《论语·泰伯》讲,周朝“冶乱”功臣,其实是九臣一妇。这个“一妇”就是邑姜。孔子原话说:”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圣母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除了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塑工高超,据说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难老泉亭 易老人生

从圣母殿出来,南面有一座亭子,亭为八角攒尖顶。亭中有水,自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后人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名为“难老泉”。据说晋水就是来源于晋祠“难老泉”,是晋阳古城的生命之水,因此又有“晋阳第一泉”之说。泉水晶莹透明,历代的文人多吟诗赞美。诗仙李白在其《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充分表现了晋祠流水的美,清澈如碧玉,微波荡漾如龙鳞闪闪万草碧绿。不过,虽名为难老,可近代由于人类开采作业,难老泉源头水已被挖断,现在的水只是人工调运的水源了!我们看到的泉水突突翻滚,据说是地下抽水机所为。

周柏倾斜 唐槐屹立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已经倾斜,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卧龙故又称“卧龙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

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唐太宗李世民已随时间远去千年,唐槐却依旧矗立在此!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

御制御书 晋祠之铭

其实,晋祠中还有一绝,就是唐碑亭中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为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撰书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身尾盘绕,无空隙,特别雄丽。《晋祠之铭并序》是较早的行书碑,由于李世民雅爱王羲之墨宝,每日临池,深得其意。中间额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属飞白体,李世民以飞白体所书的碑额,传世者仅此九字。他的书法劲挺秀丽,后世认为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杰作。不过,后来此碑风化严重,现在是仿制的。

孙悟空逃 二郎神追

除了“封神演义”跟周朝有关,没有想到晋祠还有跟“西游记”有关的地方。在前往圣母殿的途中。看到一个戏台样的建筑,拔地而起,上悬正额“水镜台”字样。导游说此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我想,这肯定不是周朝的,那时哪有什么戏台呢?撑死了不过元明清朝。这个戏台转过去就跟川剧变脸一样,一下子变成一个庙宇模样。此为一怪!庙宇上面有一匾额“三晋名泉”。看来,这座建筑和水有极大关联,否则不会前后“水”和“泉”的。可是戏台和庙里都没有水啊!这是第二怪。

导游走到庙前问:你们看这个庙像什么?看看我们答不出,就讲出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来。话说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跟二郎神杨戬有段打斗。孙悟空为逃避二郎神,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土地庙。那杨戬有三只眼,识破孙悟空的机关,将手中三叉戟对准庙的两扇窗户(孙悟空的眼睛所变)戳去,孙悟空一看不对,慌忙收了法相就逃。电视剧里孙悟空变的庙,就是眼前这个“三晋名泉”庙所拍摄的。

听完后,我仔细看去,嘿,那两个窗户圆圆的,还真像两只猴眼睛。小时候,我不好好学习正科,对“西游记”和“封神榜”这类旁门左道的闲书却看得特别来劲。我觉得这一段导游没有讲好。杨戬有三只眼不假,但是他是发现一个细节后才断定那个庙是孙猴儿所变。通常庙前都有一个旗杆,而孙悟空慌忙之中把猴尾巴变成旗杆,竖立在庙的后边。杨戬正是通过这一点才发现孙悟空的。于是,我就顺着二郎神的三只眼往庙后看去,那里有什么旗杆?!难怪导游的故事回避了旗杆。孙猴子咋没有尾巴啦?这是第三怪。

晋祠之美 在山树水

随便在晋祠里走走就有几千年的故事,实在有些沉重。作为游客,我更喜欢淌漾在晋祠的古朴幽静中,沐浴着清风,任凭风声在那些古老苍劲大树间的穿梭和低语,仿佛在呢喃千古之幽情。大树虽然树皮皱裂,虬枝盘曲,但是枝干劲直,分外显出华夏民族历尽沧桑和劫难的风骨。

最后,用一段语文课的课文结尾,来弥补我少时的贪玩和不好学习。

美丽的晋祠

[鄂教版第十二册课文]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


山西游记(三)

谁道风尘终悟透 兴衰成败看乔家

乔家大院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乔家大院是通过电视剧“乔家大院”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得知的。记得小时候,听老乡“洪湖赤卫队”的副导演徐枫叔叔跟我们侃大山说:导演是骗子、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长大以后,我对导演的理解是:导演是特别会讲故事(编故事骗观众)的人。只是,他们和一般意义上的说书人不同,他们把单一的听觉艺术,用胶片和磁带变成了听觉加视觉的立体艺术,因此把观众骗得更为彻底。

乔家大院对我而言,就是老谋子(导演张艺谋)讲的一串大红灯笼的故事,加上胡编乱导(导演胡玫)留下的一座深宅大院,以及一系列大清朝晋商的故事。到底导演讲的这些故事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

到了山西,面对乔家大院,才知道真的有这么一个大院子,原来导演故事的背景是是真实的。景区的入口处修建得颇有气派,大牌楼上蓝底金字“乔家大院”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得富丽堂皇。两旁一连串的街灯高挑一对对的大红灯笼。宽大的青砖石头路面,竭力把游客带到过气的大清朝年间。街道两旁新修的晋式灰色平房,一幅乡镇古装打扮,拼命让观众进入乔家大院那个氛围。

我可以感到主办者的煞费苦心。只是,阳光下的富丽堂皇太新了一些,很难让游客沉淀下来。尤其是沿街平房前各式商业招牌,各式地方风味特色小吃,加上全国各地旅游景点老一套——义乌旅游纪念品,乌泱泱的大煞风景。听说,前一阵子乔家大院5A级景区被摘牌,内部整顿,不再对外开放。我们来时,刚好乔家大院已经整顿过,重新开放不久。游完后,总的感觉是值得一看。景区服务设施有进步,但是离5A 级景区尚有一定距离。

大概我们到得早,8点半就到了,到乔家大院的游客还不多。我们悠哉游哉地从大牌坊下走过。通往大门的那条路修得很开阔,有点走在十三陵甬道上的感觉。两旁有跟乔家大院有关的铜雕人物,还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既有历史的展示,又有为游客服务的姿态。

据说,乔家大院的门票是5A级的(贵)。重新开放后,票价从原来的138元降到115元。不过,对于我们这些65岁以上的老鸟来说,都不是个事儿——一律免费。说到这里,我要给中国的“老年人”政策点个赞!

许多的旅游景点对65岁以上老人都是免费,至少山西我们一路走来都是如此。回想上半年的西南成都之行,也是如此。而且,不仅中国人民享受这一待遇,对外国游客也一视同仁。在武汉这样的城市里,老年人可以办个证,市内交通,公车、地铁,一律free。这是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没有实现的好政策。厉害了,我的国!

进入乔家大院后,才体会到大清朝,有一部分历史,真的停留在这里了。虽然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提法有些过头,在山西这样的大院还不少呢,有的规模比乔家大院还要大,可是面对着“四堂一园”(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乔家花园),那些高高的门槛,那些沉重的大门,那些大门后深深的过道,那些过道两旁昔日的民宅,还有住房里面的摆式、家具等等,我不得不感到乔家大院的深沉的气势。据导游说,不管是宅子的布局,景致,以及用途,都是北方民居的典范。

我打小生活在武汉这种现代化的大城市。从记事起,就住在一栋由俄国商人修建的李凡诺夫公馆,那里曾经是当年大汉口的帝国主义租界区。对面的邻居,住的是带车库的独栋洋房别墅。斜对面邻居的住宅,是隐没在高大院墙后庭院深深的原法国领事馆。马路对面是中国20世纪早期大城市所特有的里弄。乔家大院虽然大,但是房子的格局对我来说还是窄小和局促的,室内的光线让从小习惯于电灯的我感到阴暗和压抑。虽然我相信,乔家大院的房子在当时的中国也算得上档次的,当时的山西人或者北方人,谁家不想要一套这样的宅子呀。

当我从外部大千世界中走进来,站在这些深宅大院中,面对过去曾经的辉煌,不禁想起辛弃疾的几句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是院子很大,二来时间有限,不可能一间间的仔细看。主要看了“在中堂”,其它的就一掠而过。走过一处大院,院子里布置了一大排的红灯笼,很有气派,于是驻足留影。并打油一首记之。

大红灯笼高高挂
海外归来问桑麻
一院秋色关不住
雅阁深院谁人家

走到一处,好像是舞台一样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是上空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伞,花伞下是三三两两的游人,或坐在桌椅旁休息,或是闲聊饮茶。看起来不像是当年乔家所为。不过,各式花伞布满了大舞台的顶棚,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巨大、立体的万花筒中感觉。相信这是老谋子的手笔,或者是从他那里获得的“灵感”。不禁又想到伞的功能。在旅途中曾见伞可以作为“三急临时庇护所”,这里仿佛整个屋顶都是花瓣组成。国人真是脑洞大开,把伞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还有什么是伞不能表达的呢?作打油一首记之。

香茗精舍好饮茶
姹紫嫣红伞生花
谁道风尘终悟透
兴衰成败看乔家

游乔家大院,看到这么多院子和房间,想不想弄一套这样的宅子呀?想啊。弄一套院子的后面要有银子—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银子从哪来?银子的后面是人,银子是人赚的呀。大家都是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一大堆银子啊?这才是游乔家大院我们要想的问题。

乔家祖上(乔贵发)跟我们一样两手空空,一个贩夫走卒而已。靠卖豆腐起家,通过买卖黄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据说最鼎盛时期,全部资产在1000万两银子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的大清朝一年财政收入最高不过8000万两银子。老乔的家产是清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8,用富可敌国形容,一点都不为。要不,咱也去卖黄豆?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都说创业艰辛,守成更难。老乔家真正崛起,其实还是在其孙子辈(乔致庸)的“在中堂”。老乔家子子孙孙遵照三戒(戒骄、戒贪、戒懒)和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世代相传,才由当初的一套房子,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一大套院子。共和国成立70年了,现在轮到乔家的孙几辈。要想发扬光大前辈创业打下的江山,共和国的后人们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个魔咒,把前辈的大业继往开来地发展下去,传到我们的子孙万代呢?这不仅是我的同辈习大大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子孙80后、90后、甚至00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院只有一个进口和出口,进去了就必须顺着走完院中大路,不允许“半途而废”。我们只好顺着四堂一园的格局,慢慢走来。途中经过一个小院,院中置有几个孩童模型在燃放鞭炮,以示晋人的民情风俗。不由得童心顿起,混入其中,“掩耳盗铃”地假装放起鞭炮来。遥想当年童稚时,可惜光阴不复来。遂作打油一首感叹。

犹记幼时爆竹炸
一声岁月染鬓华
老叟跻身寻童乐
闲情逸致兴无涯

老顽童放完了爆竹出来后,见大院中有一花园。园中一池,一汪绿水,荷叶田田。池心有一庭阁,小桥连接,大概是模仿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两旁有树,树结鲜果。不知怎么就想起弼马温蟠桃会上,将仙女骗走,一个人在树上大嚼仙桃,最后吃饱了,索性变小虫睡在桃中的情景。池边有现代鱼形喷雾装置,隔一阵子喷雾时,弄得池上水雾缭绕,再加上对面一个巨大的宝葫芦口吐喷泉,一看就是现代人所为。且游客到此,皆搔首弄姿,摆出各种风骚 post 拍照。本来一个幽静园地,被弄得如此不伦不类,颇煞风景。一言以蔽之——俗。

不过,大家都是俗人,任谁也免不了。出口临行前,不由得学着电视里乔致庸出门前,用山西话喊上一嗓子:走——咧——


山西游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