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躺平牙医椅 内心浮现泰姬陵

闭上眼,张开嘴,将身体躺平在牙医的手术躺椅上,任由那只刮牙的工具在牙齿间自由穿行。

理智告诉我,这只不过事一次正常的,半年一次的,例行洗牙,将牙齿在半年沉积的牙垢,茶叶和咖啡渍等平日刷牙清洗不掉的残渣余孽,清除掉。通常就是用这种专业的刮牙的工具,姑且成为刮刀,在牙上将它们生生地刮下来。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在牙齿上认真地做着它的工作。牙齿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耳朵却受不了。我一再告诉自己,不疼。的确不疼,偶尔碰到牙龈部位,会有些不适。但是这位洗牙技师的技术熟练,不像有些洗牙技师,弄得我牙龈疼痛,完事后漱口,满嘴血红色。

冥冥中,我发现自己的双手握紧了。想起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警方审讯犯人时,他们特别注意嫌犯的细微表情,比如眼神,嘴角和手的动作。据说如果嫌犯手指紧缩,表示内心紧张,虽然脸上没有表现。我肯定是在格吱声中紧张了。放松,放松!随着长出一口气,双手放松了。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继续。下面的牙齿刮完了。一股清水进来冲刷刮下来的牙垢,一闭嘴,那玩意儿就把它们吸出去了。心里一阵舒坦。

吱吱,格吱格吱,刮刀开始清理上面的牙齿。我发现手又下意识地开始攥紧。没事儿,放松!理智开始发出指令。两手开始舒张开来。审讯嫌犯的场面又开始在脑海里浮现。

一晃,眼前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印度神庙泰姬陵(Taj Mahal),陵园里那个长方形的水池,水碧蓝碧蓝的颜色,水中倒影着那座神秘的白色洋葱头建筑,活灵活现。我没有去过印度啊?哦,想起来了,刚才躺在牙医手术椅上,闭眼前,我看到墙上电视里的泰姬陵了。

哦,原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还是有些道理的。古时候的秀才们,通过寒窗苦读,便可知晓天下事。现代人有了诸多的科技手段,如广播图片视频等媒体,不出门更可以知道天下事了,比如我脑海里浮现的这种泰姬陵。

一位印度学者,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以一个中国通的身份在微博上解答中国人对印度的一些看法(误解)。比如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印度脏乱差,比如我们从熟人和朋友们从印度拍摄的一些照片,以及他们回来后所谈的见闻等等,造成我将印度放在我的旅游行程表的最下端,甚至比非洲还要靠后。

看了他的视频,我觉得这位印度博主的讲解还是比较客观的,印度是有脏乱差的现象,但是这些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印度还有许多干净整洁和美丽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大城市如孟买、新德里,还有我眼前浮现的泰姬陵等。

他的话,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结果不同?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又都错了,原因在于他们只了解到事物的局部。这个故事大概也是起源于印度。

不知什么时候,格吱声音停止了。只觉得牙线在齿缝里进行拉锯战。洗牙接近尾声。

旅游,正如这条在齿缝里穿梭的牙线,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不同的局部,有如我们从对大象的一无所知,到知道象腿,象耳,象牙,象尾等等。只有当这条牙线从所有的牙缝里通过,才能了解到我嘴里牙齿的全貌。

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限于各种原因,以有限的认知能力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代替自己建立起来的旧看法,让我们的观察和判读,不断接近事物的全貌。经常问一下自己:我看到和了解的,是事物的全貌吗?

“你今天的洗牙结束啦。(You are done today.)”牙医轻柔的画外音在耳边响起。

泰姬陵,印度,在我的旅游行程表上,往上面提升了几格。


归来,写下这段文字后,余兴翩躚。不由得吟诗一首【七律·涤齿偶得】

银刀剔尽红尘渍
积垢除时舌自知
手握空拳疑法狱
魂临圣殿幻瑶池
盲扪象骨千年喻
线度牙关万物窥
半晌神游驹过隙
瓠犀皎洁赛琼脂

*瓠犀:瓠犀(hù xī):指瓠瓜的子,因排列整齐,色泽洁白,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AI的评语是: 此诗堪称”牙科桌上的玄言诗”,若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在洗牙,大约就是这般物我两忘的境地了!

啊哈,笑死我了!


‎04/‎07/‎2025 周一

出外宅家晓天下 人生在世皆旅行

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一样的节奏,难免有些单调和平淡。于是就有一种打破这种平稳的冲动。出门旅游,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就是一种改变这种四平八稳状态的方式。

不过,出门猎奇之后,人们很快就又想恢复到习惯了的平静生活。波涛汹涌和激流澎拜之后,重又回归涓涓细流和平静的港湾,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比如我家的另一半,出游在外只要超过两周,就嚷嚷着要回家。

尽管我可以在外待上比较长的时间,几个月或者更长,但是我不否认还是回到家好。退休后,不再为五斗米折腰,让我可以挺起脊梁骨做人,我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加上社区提供的环境,对我而言,已经足够好了。

不知道天堂和伊甸园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世界上一定还有比这里更好的环境和地方。对一个像我这种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平头老百姓来说,这里就是现实版的“准天堂”了。

天堂住久了,人也会厌烦,人心和人性就是这样,就跟亚当和夏娃当初在伊甸园的心情。对远方和陌生的地方,人们总是怀着一分美好的憧憬。有人旅行是为了休息,有的是为了发现,有的是为了在旅行清单上注销一个国家和城市。我的旅游,是一种在平静中不安于平静,幸福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我早期的旅游,是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中的休闲和度假。这是旅游的的第一个层次,适用于大多数人。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休闲和度假”,所以我的旅游就上升到了解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进入旅游的第二个层次。

出游前,我会大致了解一下旅游地的过去与现在,风土人情。旅游过程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同的世界,比较心目中的期待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往往是感同身受大于出游前的期待。回来后,我会比常人多做一件事,用游记的方式,回忆和放大旅游的所得所思,更深入地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和文化,人文和地理。

有人说,旅游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做一个朝圣者,寻找生活的意义。也许是吧。我每天的生活,身边都充满了意义,不用到旅游中去寻找,这一条不属于我。况且,寻找生活的意义,不一定非要通过旅游,比如说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甚至是信奉宗教的普通信徒们,都可以在深奥的思维中和简单的信仰中找到他们生活的意义。

还有人说,旅行也是一种政治手段。这样听着有点离谱,不要什么都扯上政治嘛。据说,当人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时,是筑墙排斥他人,还是建桥创建彼此的沟通?放大了说,就是一个跟政治有关的问题。比如,那些被恐惧和憎恨所捆绑的人,是那些从未旅行过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受到商业新闻媒体的影响。而不受恐惧挟持的人,是那些去过敌对国家,并遇到过敌人的人。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旅游有助于打开视野和开阔心胸。面对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学会在理解和包容中,求同存异。近来出现了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和国人在外面旅游的的视频,这样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不无好处。

可以说,,我们的足迹到过多少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归来后,我们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才是旅行,人们在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真正意义。

话又说回来,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同样可以获得过去只有通过旅行才能得到的知识和感触。从获取知识来改变自己这个方面来讲,旅行的意义便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


‎04/‎06/‎2025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