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加拿大游——魁北克再游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同样的东西,便也不同。因此,一个东西可以看出一百种颜色,一百个人的眼里,便有一百个不同的魁北克。

今天换一个玩法,从昨日的下马观花,到今日的骑马看花。游轮为我们安排了魁北克一日游,并有导游介绍。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城市。

上午,基本上是旧地重游,大巴士先从老城区开始,不过行驶的路线与我昨天的不同。视觉不一样,天气不一样,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昨天路过老城中心的一个小广场,随意就走过了,没有留意周围的环境和细节。今天导游特地将旅游团带到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其中提到路易十四的雕像,我昨日看到过,但是没有太留意,因为路上的雕塑太多了。

老城中心广场的路易十四雕像

路易十四(Louis XIV),法国国王,自号太阳王,是法国耳熟能详的人物,就像中国人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路易十四在位长达7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他执政期间(1661年-1715年),打造了世界第一强大的陆军部队和海军舰队,缔造法兰西辉煌时期的不败神话。路易十四发动了几次重大的战争,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西欧霸主。

路易十四虽有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志,但没有统一欧洲。路易十四南方打败宿敌西班牙,北方击垮荷兰和德国,堪比汉武帝打败匈奴,巩固扩张大汉的疆土。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纵然辉煌,仍然不及唐太宗创下的数百年大唐盛世。不过路易十四作为法王,却是宋朝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比的,靖康耻就不用提了。估计他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之前,也未必能敌。

路易十四宫廷画

不过,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随着欧洲大陆争霸形势日趋严峻,法国无法继续采取海陆并进的战略,“陆重于海”的战略指导思想使路易十四果断放弃海军建设,减少海外贸易,而这时期法国全民族的海洋战略意识薄弱,更使法国海军建设雪上加霜。纵观历史,路易十四犯了一个中国皇帝一样的战略错误,忽略了海洋。

曾几何时,大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领先当时的世界。比路易十四稍小一些的大清朝康熙皇帝,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康熙之治的一页。也是清朝康乾盛世的开始,持续时间长达40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国家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不过,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由于不思进取,闭关自守,放弃海洋,其结果,不仅输掉了海外,也失去了陆地的优势。教训啊。

这种历史大发展,造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以及我面前的魁北克。依靠海洋领先的战略,英国人占据了大量的北美殖民地。美国不说,就是偌大的加拿大,到今天,法国在北美的遗产,数得出来的,也就只有魁北克这一部分了。甚至连手下败将西班牙也占据了大部分的南美洲。曾经的欧洲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美洲大陆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昔日的荣耀,只剩下眼前石柱上的一座雕像,看着阳光下路易十四高昂的头颅,不禁为法兰西惋惜。伟大的法兰西,何时重现你的辉煌,巴黎奥运会吗?

冬日的蒙莫朗西瀑布 (网络照片)

昨日的魁北克,天色阴暗,冷风嗖嗖,人们眼里的魁北克自然是灰暗的的,即令这座城市本来是多姿多彩。今日天气转晴,阳光普照,大巴车带着我们再次游览蒙莫朗西瀑布。昨日灰蒙蒙冷缩缩的大瀑布,在明朗亮丽的阳光下也变得热烈开朗地张开怀抱。心情不同,景观便不同,照片也不同。照片不仅将瀑布记录得更清晰,也表现了蒙莫朗西应有的气势,充满春天的活力,蓬蓬勃勃一往无前。看到一张蒙莫朗西瀑布冬天的照片,完全是两样景色,两样心情。突然跳出辛稼轩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春天里的蒙莫朗西瀑布

春风温柔,阳光和煦,坐在大巴车上,还在慢慢回想他的那首词《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不由得徒生感慨。稼轩有狂人不见,山人有感无人识。知我者,有几子?一尊搔首湖光里。

车子缓缓停在路边一栋两层楼的房屋前。导游说,此地是魁北克城外一个叫做里歇城堡 (Château-Richer)的地方。我们将参观一个铜艺术博物馆,里面有些很独特的铜质手工艺品。

法国铜雕大师阿尔伯特·路易斯·吉尔斯

入门后,迎面一个前厅,四壁挂有铜饰物和大幅照片。导游开始介绍这个博物馆的由来。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法国铜匠,阿尔伯特·路易斯·吉尔斯(Albert Louis Gilles),以其塑造铜加工技术而闻名。他的工作照就高挂在左手的白墙上。另外一面墙上挂着他两个女儿的照片,博物馆的现主人的工作照。原来是“女承父业”!

在作为工匠和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吉尔斯为迪士尼公司、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因其后来描绘耶稣基督生平的作品而在宗教界闻名。受教皇委托,吉尔斯为蒙特利尔建城三百周年设计了圣杯和佩顿。他最复杂的作品之一是《Christorama》,用五十幅画作手工浮雕描绘的耶稣基督的生平。

现场制作示范

“百闻不如一见”。到底他们(吉尔斯和他女儿们)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大厅的正面还有一道门,通往“博物馆”的展厅部分。迎接我们的是他的一个女儿,简短的欢迎后,她开始为我们展示如何在一块薄铜片进行制作工艺品。只见她在工作台上,手持用一把雕刀模样的工具,像绘画似的在众人面前刻画起来。随着她的手和雕刀的来回刻画,一个简单的花朵浮雕就在铜板上呈现出来。女主人一边刻画,一边为观众解释如何用刀,如何用力来表现不同的地方。观众们看得很认真,并在展示完毕由衷地为她鼓掌。有几位已经按捺不住,急切切地往展室里去了。看样子,宣传和广告推销做得很不错。

现场制作的样花

我对艺术是外行,但是他们展示的物件真的是好。从那个展示简单花朵的制作过程,人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复杂的雕刻是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艺术创造力和时下推崇的工匠精神。展品小到首饰,大到宫门,形式有西方神话也有东方人物,最多的还是壁画类的墙上装饰物,当然也不乏日用品如盆碗杯盏。

本来我对这些旅游纪念品已经修炼得心如止水,看着这些精美得艺术品,还是有一些往上涌的冲动。有人说,人并不是被欲望所捆绑,而是欲望捆绑了人。这话听起来似乎有区别,主动和被动的表示,其实说得不是一回事吗?家中的柜子、橱窗、墙上,甚至冰箱上和抽屉里,到处可见旅游纪念品,都是莫名其妙出现的欲望具体的表现。

但是,这次欲望的魔鬼被上帝的智慧所捆绑了。上帝聪明地在每一幅作品下都标上价钱,大凡入得了我法眼的艺术品都是几千美金起价,比如说,一只雕工精细栩栩如生的雄鸡,开价$2,950,一幅红衣东方美女或者身着蓝蟒官服的铜版画表价$1,950,有两幅讲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黑底铜雕,标价$1,200。

感谢主!只是让我来学习工匠精神的体现。感谢仁慈的上帝!指引我来欣赏这些精美华丽的艺术品。阿门!

午餐后,上帝又指引我们沿着圣劳伦斯河前行,车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农业乡村,大约离城30公里处,远远看见一座教堂,背景是劳伦山脉的山麓。蓝天下,灰白色的花岗岩向空中刺出两座尖尖塔顶,非常显眼。中间有个金人,不知哪路神仙。

这就是我们下午要参观的圣亚纳圣殿(Basilique Sainte-Anne-de-Beaupré),导游介绍说。圣亚纳圣殿是典型的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的17世纪中叶。有人说第一座教堂是由水手们建造的。圣亚纳是水手的守护神,因此他们在前往魁北克市的途中,寻求保护,免受海难的影响。传说在圣殿建造期间,一些患有风湿病的工人,在圣亚纳保佑下痊愈了。消息不胫而走,连法国王后也参入了捐赠的行列。

不过,后来不知人类得罪了谁,上世纪的20年代,一场大火烧毁了圣殿。目前的圣殿重建于那场大火之后,不过,在我看来,圣亚纳圣殿在外面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

导游带我们进去参观,教堂里面都是老一套,欧洲和南美洲的天主教堂看得多了,尤其是看到过那些世界闻名的大教堂之后。平心而论,圣亚纳圣殿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教堂,高大庄严的大厅,漂亮的彩色玻璃讲着圣经的故事,巨大的管风琴深沉地轰鸣。教堂有两层,一层在地下,两层楼应该可以容纳不少人。不过,环顾周围并没有大城市和居住点,宽大空旷的停车场,只有几辆车冷冷清清地停在那里,哪来那么多教众呢?

进入圣亚纳圣殿前,在大巴士转弯离开公路时,我还注意到一个写着耶路撒冷的标牌和一个状似椭圆的米黄色建筑物,不知道是什么。在大教堂出来的等车时间里,我忍不住走过去看了看。只见上面写的是“耶路撒冷天幕全景”(The Cyclorama of Jerusalem)。我问了导游,她说这个建筑已经关门了,原来是一个圆形全景的壁画,大概还画到天花板上,她也没有进去看过。画上讲的是关于耶稣受难,展示了耶路撒冷城在他死时的样子。这个画展是由巴黎全景画家创作的,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在展出。这倒是难得一见的宗教作品。可惜,不知后来由得罪了哪路神仙还是妖魔,疫情之前就关张了。

内部制作时的场景。

有时候,碰到这种事情,我就会想,上帝是不是也不是那么万能,这么特殊的全景画怎么就会任其倒闭呢?我们都走到跟前了,也不能看上一眼。别的不说,就说那些耶稣和默罕默德的子民们,在耶路撒冷这个圣城之下,双方打得你死我活,正如今天的以色列人跟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上帝怎么不去阻止或者无法制止呢?还有那个真主默罕默德,到底谁是正义谁是邪恶呢?面对这空无一人的圣亚纳圣殿和耶路撒冷全景画展馆,只有蓝天不发一言和淡淡的白云游丝般地躲开回答。主啊,请饶恕我的大不敬,因为人世间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太深奥了。

下午的阳光好极了,人坐在车里被晒得懒洋洋的,懒的人连问题都不想问了,导游似乎也累了,开始安静小息。大巴士仿佛知道人们在这里乏了,掉回头向城里开去。

在一个大喷泉前,我们的巴士停了下来,这是图尔尼大道上有名的图尔尼喷泉(Fontaine de Tourny)。之前,由于维护成本高昂,这座喷泉被拆除了,并卖给私人。直到为了庆祝2008年魁北克建城四百周年纪念日,才被捐赠给魁北克市,作为庆生的礼物。不过,喷泉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它面对魁北克的议会大楼(Parliament Building)。

魁北克议会大楼是一座第二帝国风格的建筑。导游在车上介绍,这种风格的起源地法国,当时流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市政厅,也是类似于在同一时期建造的风格。议会大楼的前身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圣路易城堡,那时候这一带被称为新法兰西。后来在英法在北美的七年战争期间,城堡遭到破坏。经过一些修缮后,作为英国政府机构和总督的住所。历经百年来的历史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面前的建筑群。

导游说,大家下车自由活动半小时,于是就将大家放了鸭子。

八层的议会大楼呈对称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座高塔,上面飘着魁北克的蓝十字旗帜,两翼各有一座小塔。外面装饰在议会墙上展示魁北克的几百年历史,包括雕像和纹章。大厦外墙的壁龛中,那些青铜的雕像在阳光下显得黑黝黝的。在我看来,有的是当地的土著,有些是宗教故事和神话人物,有些是一些纪念人物。虽然没有人介绍就不知他们的来历,不过,他们都与魁北克的历史和这座城市有关,他们默默讲着我们这些过客听不懂的故事,当然,他们也是历史上的过客。好歹他们还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愿意,人们可以坐下来,静听他们讲述历史上那段故事。至于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风而逝,身后连在壁龛里站一下的位置都没有,更没有机会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不禁唏嘘。

尽管可以大楼内部参观是免费对公众开放,可是我们时间有限,来不及进去参观。就这样,旅游巴士载着我的些许遗憾,继续在魁北克走走停停。途中景点无非是一些绿地公园雕像等等,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顾一下总的印象,魁北克的这一地区,跟老城区截然不同,空气新鲜,城市建筑者留下一大片空地让城市呼吸。老城区里面的人累了,可以出来在这里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或者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来,膝上摊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任思绪随着和煦的春风飘向远方。此刻,这里的人们,远离烦恼、远离尘嚣,远离战争、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汽笛长鸣。我们的游轮顺着圣劳伦斯河,从皮埃尔·拉波特大桥(Pont Pierre-Laporte)之下驶过。这座大桥是加拿大最长的主跨悬索桥,为了纪念那位1970年被绑架并被杀害的魁北克副总理皮埃尔·拉波特而改名。

汽笛又长鸣,这是皮埃尔·拉波特姊妹桥的另外一座。过了这座桥,我们就跟魁北克正式再见了。

Au revoir (再见)魁北克!一个充满法国风情,浪漫又古老,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05/03/2024 记于游轮
09/30/2024 修改于瓦蓝湖

新英格兰加拿大游——魁北克初游

魁北克市, 魁北克省,加拿大 Quebec City, Quebec, Canada

加拿大离美国很近,一不小心就到到了加拿大。这是我当年自驾游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得出的印象。因为在瀑布的美国一边看完了以后,开车过桥就到了瀑布的另一边,加拿大。来回过境,只需出示驾照即可。

来美后,一直住在美国的东岸。一次从纽约驱车北上看望朋友,一不小心就到了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另一次自驾游美国黄石公园,顺便北上探访同事,一不小心就过境到卡尔加里(Calgary),加拿大中西部的第三大城市。后来,在乘飞机到中国的途中和游览阿拉斯加游轮的回程,一不小心又拜访过温哥华两次,加拿大西岸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几个“一不小心”加起来,就把加拿大的几个著名城市都看过了。只是,加拿大东部的一块讲法语的地区,魁北克,却一直没有“一不小心”顺便路过,于是,魁北克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念念不忘,以致于“一不小心”,决定了此次“专程小心”的魁北克之行。


海上风风雨雨奔波十来天,游轮在细雨绵绵中,慢慢驶入魁北克。

两边的小岛上建有房屋,星星点点掩映在疏落的树丛中。站立在船顶,周天灰濛濛的宁静,一种溶解在天地之间的感觉。游轮在安静种缓缓前行,清晨中城市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房屋开始由稀疏到密集。一大堆高层建筑集中浮现在前方,魁北克都市的身影在天色微明中渐渐展示出来。一种立体图画的静美被大自然的手笔奇妙的描绘在面前。原来,宁静也会产生一种震撼。

现代港口的大吊车出现在右岸,它们的骨架和肢体哪怕不动,也可以彰显城市的活力。两岸依山旁水而建的房屋和树木在一起,似乎是一片没有睡醒的暗色迷蒙。

船长的通知传来:“正在靠岸中”。天色微明,细雨依旧霏霏。邮轮似动非动地靠近那块陆地,近处是一大块空地,往后是一排楼房,远处矗立着教堂和几座拔地而起高楼的剪影。

游轮上看阴雨中的魁北克

蒙莫朗西大瀑布 (Chute Montmorency)

今明两天都会在此停泊。我们预定了邮轮的魁北克一日游,但是被安排在明天。今天,我们上岸自由行。目的明确,先是该地最大的蒙莫朗西瀑布(法语:Chute Montmorency, 英语:Montmorency Falls),因为邮轮的一日游据说不包括这一个景点。然后,在市区里随意游览。

下船后,经打听,没有从港口直达瀑布景区的公共交通,从港口到瀑布,单程大概十多英里,走路显然太累了。在港口雇了一辆出租车,先到瀑布,然后再送我们回到码头,来回一趟65美元。进公园看瀑布,门票10美元,如果乘缆车,上下17美元。两人平均50美元。

蒙莫朗西瀑布是魁北克省蒙莫朗西河上的一个大型瀑布。去之前听说跟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有得一比。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们去过多次,各种游玩和美加两边的景点都看了个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三大瀑布是:北美尼亚加拉瀑布、南美伊瓜苏瀑布,和非洲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前两年有幸已经游览过,不知道今生有没有去机会到非洲瞻仰维多利亚瀑布。

到了蒙莫朗西瀑布之前一看,气势就差得太远了。当然,世界上有几个瀑布能比得上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美呢?不过,蒙莫朗西高达84米,在高程上比尼亚加拉大瀑布还要高,这倒是真的。

我们是最早到达瀑布公园的几个游客,公园里显得空空旷旷。我们很喜欢这种清净,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可以不被别人打扰。拍照时也不用排队,或者前后左右全都是躲不开的人头背影。

五月初的蒙莫朗西瀑布

魁北克五月初的气候仍然是冬季。天气阴冷阴冷的,比我们佛罗里达冬季最冷的时候还要冷。我们从箱子底部捞出多年未穿过的羽绒服,我还戴上路途中购买的绒帽,全副武装,勉强尚可御寒。站在瀑布前的湖面上,瀑布溅起的细浪,裹着白色的茫茫雾汽,夹着瑟瑟湖风,迎面扑来,远远就感到蒙莫朗西的凌冽。

踏着风中悉悉索索的枯黄野草小路,又体会到久违的北国的冬寒。走了不多远,是一小段碎石路面,通往一条平整的游园步道。步道整个路面都是宽宽的木板铺就,绕湖一圈,远到瀑布下白雾茫茫的观看区。脚下的木板新新的,走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湖面空旷,风很大,身上穿着羽绒服,并不感觉冷,只是脸上觉得冷飕飕的。

蒙莫朗西瀑布山下观景步道

四顾无人,只有瀑布在远处腾起白浪和隐隐的落水声。湖边观光路的尽头,是一个山脚,沿山脚而上,修有一条蜿蜒的人造观景台,游客顺此而上,可以从下到上,细细地观赏瀑布各个阶段。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的观光设计,只可惜,我们脚力不济,时间也不允许,出租车司机还在外面等着我们。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公园在左手边还一个缆车服务,专门服务于我们这种体力不足以登山远行的游客。由于我们到得太早,公园里只有我们两人买票乘坐缆车。我用法语“早上好”(Bonjour)跟缆车的服务人员打招呼,其实这是我在学校旁听法语初级班时学到的几句问候语,此外,现在只记得“再见”(Au revoir)了。没有想到,他们听到我这个亚洲面孔说法语,挺高兴的。马上给我们开门,并且启动了缆车。今天的待遇很VIP,缆车似乎就是专门为我们预备的,上下都是我们两人。

蒙莫朗西瀑布山顶一瞥

上去又是一番天地。一幢白色的楼房出现在一片开阔的草坪上。前面一个八角形的喷水池,后面一条山顶小路,山路直通山上的瀑布观景台。瀑布上方有一座桥,可以从那里俯视飞流直下的壮观,跟山下步步为营向上仰视相比,完全是不同的观感。假如有时间,将上下两路观瀑风景都游到了,就可以不夸张地说,知道蒙莫朗西的全貌了。

等我们下山时,景点门口来了几辆旅游大巴士,一群看似国人模样的游客下了车,一大群人开始在下面等候缆车。不由得暗自庆幸。

一看到瀑布,就会联想到李白庐山瀑布的诗。套用太白句,“口占”了四句,回船记下:

云暗寒湖腾白烟
冷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落鸣霜降
疑是庐山阴雨天

出租车司机不是加拿大本地人,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的北非人。白人模样,讲法语,也会讲英文,一路上很健谈。从他那里知道,加拿大魁北克的移民,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跟美国不大相同。美国大量的移民主要来自南美洲一些国家。而魁北克地区,主要还是原来一些法属非洲国家过来的移民,譬如阿尔及利亚。

以前只是听过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跟阿尔及利亚人打过交道。面前的司机告诉我们,阿尔及利亚的陆地面积居非洲国家之首。哦,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法语则因殖民历史原因成为国家行政、贸易和教育领域的专用语言。那么,官方语言是什么?阿拉伯语。不过,你的英文也不错嘛?我的英文主要是在加拿大自学的。最近(2022年),阿尔及利亚决定以英语逐步取代法语地位。看来,法国的影响力日衰。

这个出租车司机,能从那么远的非洲过来,能讲英法两种语言,看样子并非一个泛泛之辈。很想问问他,为什么和怎么来到魁北克的。当初,我也是一个远道而来的移民啊。可惜,司机很快就将我们送回港口。不然,也许我会听到一个北非移民的故事,揭开北非,一个遥远神秘国度的面纱。

别了,蒙莫朗西瀑布!

徒步魁北克市 (Quebec City)

告别了阿尔及利亚司机。我们开始了魁北克市区徒步游。从游轮上看,魁北克是一个港口城市。出了港口,就是沿岸的商业建筑。再不远,就是那些高耸的建筑了。无需导游和地图,顺着游轮上看到的方向前行。况且,前面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随大流走,准没有错。

魁北克,位于加拿大的东北,类似中国的东北,却让我想起中国的重庆,一座号称“三大火炉”之一的城市。绝不是这座城市此刻的阴云密布,不时飘一下毛毛雨,抑或是风大冷飕飕的。而是这两个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反差极大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城市地势高并且临水而建。于是乎,有些道路的坡度很陡,特别是爬楼梯的那一段,极像重庆的朝天门码头,走起来气喘吁吁,腿部开始发软。好在平时每天有散步的习惯,终于爬到城区的高处。李白说:蜀道难。我说:魁道亦难。

一路上,看见一个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被一个小伙子推着,走走停停地,实在佩服那个推车上坡的小伙子。不禁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经历。上高中时,下放到湖北省边远的一个县城,宜昌。平日家中只有我和年老的父母。家中一应柴米油盐都要进城购买。进城一趟走路半个小时,却也不算太远。只是那时做饭是用蜂窝煤,每个月都要借一辆板车,进城拉煤。

一车几百斤煤,走平路倒也没有什么。只是出城途中,有一段大上坡。因为坡度大,马路旁边专门修了一个帮助拉车上坡的“索道”。在上坡的起点和终点各装有一个滑轮,中间是钢索,由一个电动机带动。搬运工人行至起点,按一下开关,电动机启动钢索向上运转。搬运工人车上带有一个专门的钩子,一头勾在车上,中间是绳索,另一头就搭在钢索上,借助这个钢索,搬运工人很容易就爬完了这段高坡。而我不是专业的搬运工,自然也没有那个专门的钩子。只有低着头,压低身子,憋着气,使劲儿往上爬。坡陡,不能停,停下来就可能撑不住滑下去。那个时候,仗着年青力盛,硬是汗流浃背一鼓作气地爬了上来。

看着那个推车上坡的小伙子,不由一叹:唉,廉颇老矣。如今,推板车的搬运工已经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重庆当年搞爬坡运输的是有名的“山城棒棒军”,用竹棒替人挑货物为生的劳动者,现在大概也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唏嘘乎?

上坡路上,高高低低看到一些炮阵地。一排排新漆的乌黑锃亮的旧式大炮,面对城外,继续往日保卫城市的职责。魁北克市,沿袭了欧洲特色,城市中很多雕像和纪念碑,美国也是如此。不过,雕像多是纪念圣人、名人和军人,少有平常妇女儿童。这组雕像就像平民百姓家里,母亲给孩子们讲故事。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长江边的大堤上,枕着凉席,一边寻找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一边阵阵江风中听母亲讲她抗战中的故事,那种温馨。

上到顶部,风更大了。游人都被呼呼的寒风吹跑了。空地上,垃圾桶的塑料袋被风从桶里吹出来,像气球一样,随风起舞。看着黑乎乎的垃圾袋充满了冷空气,在风中努力挣脱垃圾桶的牵系,一句话忽然涌上心来:“若是能赐予我永恒的学识,与魔鬼达成交易也在所不惜。”它们不就像那个为追求知识,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的浮士德吗?浮士德是为了追求永恒的学识,世间更有人为了最求个人的私欲,宁愿出卖灵魂,成为一个充满了空气的垃圾袋。

这里是魁北克老城区的上城区。位于杜夫林台阶(Dufferin Terrace)露台上,矗立着魁北克最大的旅馆,芳堤娜城堡(法语:Château Frontenac),又称为芳堤娜古堡酒店,是加拿大建於19世紀末的一系列古堡大飯店之一。从酒店俯瞰著下面的钻石岬角(Cap Diamant),可以眺望圣劳伦斯河的全景。远看近看,都很有特色。

芳堤娜城堡是法国旧时的象征。17世纪时加拿大东部曾是法国在北美洲殖民地新法兰西的一部分。时任新法兰西殖民地的总督为法国芳堤娜伯爵路易·德·布阿德,故而此城堡以芳堤娜伯爵命名。

斯人已去,城堡依旧,几经易主,几经修缮,其名犹存。芳堤娜城堡始终保持着魁北克市天际线建筑当中独树一帜的地位。本想进去看看,发现这个酒店太大了,时间紧,看不过来。冷风中,我围绕着巨大的城堡,走了一圈。城堡无言,却在默默地叙述着历史。我用当代人的心去聆听,去拼图迷失和遗漏的过去。

从城堡下来,是繁华的市区。翻修中古老的教堂,餐馆外沿街椅子排开的桌椅,严肃方正的政府办公大楼,具有坡度弯曲逶迤的小路,平坦的街心公园一方草地,还有拾级而上的砾石台阶和水泥铺就的楼梯,不仔细看,就像是《双城记》中巴士底狱的窗口。耳闻目睹的这一切——轻松、欢快、恬淡、深沉、压抑,恬静,都是组成魁北克老城交响曲的一个个音符。

老城区也并非都是陈旧的历史,更插入当下的时新。游人会在一片庄重的楼宇之间,眼前一亮。在伟人名人的雕塑中,可以看到当代的艺术展现。有地狱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有雄鹰展开的羽翼,有仰慕苍天人类渴望求知的双眼,还有一些我看不明白的现代艺术,譬如一根巨大的不锈钢管,斜插空中,上面吊着一个似网又不似网的玩意儿,仿佛一个让人灵魂出窍,又任人评说的尤物。

转了一上午,加上天冷风大,身上热量消失殆尽,该回头到游轮补充一些热量了。下行比爬坡要省力一些。走着走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顺风闻过去,原来是前方路边的一个小商店《玛丽亚爆玉米花》。

掀门进入,里面好温暖,一股充满了巧克力能量的温暖。我站在玻璃柜台一群小美眉身后观看,两个讲法语的小鲜肉在那里服务,态度大方,服务热情。看来,他们不仅是美眉们的鲜肉,更是顶级师奶杀手,连我这个山中修炼有些年数的道长也忍不住赞赏不已。有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柜台中爆玉米花有三种,原汁原味、奶酪香型和巧克力香型,还可以自行挑选混合香型。明明是自己心中忍不住,嘴里却说着这是讨好领导,将三样爆米花都选了。包装袋有大中小不同的三种。其实一个小袋子就足够我们尝鲜了,不过,看在小鲜肉份上,一高兴,就买了一大袋。出来后,就有些后悔,万一领导不喜欢咋办?结果,一路上吃,一直吃到家。

草泥马时尚 (FUCK LA MODE )

回船吃完午餐,补充了能量,又接着上街逛。

在老城区的下面,顺着几十级台阶的楼梯下来,是一长条步行街,也可以从城堡上面乘坐一段升降电梯下来。步行街就是一条商业街,不过门面都不大,属于老式的小店面经营模式。跟纽约五马路,上海南京路不是一个档次,连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都不能比。一般都是旅游用品和一些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同其它旅游景点大同小异。虽然游人较多,但对我来说,兴趣不大,随便逛逛,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一顾的特色。

倒是有个咖啡店,引起我的注意。红色的大门前,地上立着一块店名的招牌。招牌开头是一个英文中的粗俗脏字“Fuck”,相当于国骂“草泥马”的意思,后面跟着一个法语的冠词“la” 和“时尚”,下面是法语“咖啡店”的意思,这应该是一个法语的招牌。操!这是什么意思?

当年学习英文时,曾经讲到,在中国的北宋时期,靖康之变前的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第公爵打败英国,以英格兰威廉一世之名加冕,并以征服者威廉而闻名。开启了英语和法语的长期交流。说交流是好听的,实际上就是法语的入侵。法语在百年战争的接下来的数个世纪中,成为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法院、政府以及精英阶级流通的语言。那时候,说英文的都是底层的老百姓。

举例来说,中文里面说明肉的属性,就在肉前面加上动物的名称,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只要学会一个肉字就可以理解诸如鸟肉、兔肉、猫肉、狗肉之类的词。而英语则不同,如猪是“pig”,猪肉却是“pork”;羊是“sheep”,羊肉却是“mutton”;牛是“ox”,牛肉却是“beef”;动物和动物肉各为不同的词汇。原因就是饲养牲口的人都是乡巴佬英国人,他们讲的是土得掉渣的英语,而这些东西一旦烹饪成美食,端到贵族和上层人物的桌面上,就变成了高尚的法语,久而久之,法语就这样融入了英语。

据语言学家说,由于英语不断受到法语的影,超过三分之一的英语词汇源于法语。有语言学家估计,超过四万个英语单字直接源自于法语,而且法语使用者可以在没有写法差异的影响下理解其字义。“法兰西万岁!”

不过,这可就苦了我们这些讲中文学习英语的人,学会了猪,却不知道猪肉怎么说,还要多学一个甚至更多的词。

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招牌问题,这四个词,除了那个表示阳性和阴性的法文冠词“la”以外,与英文相似的有三个。英文的意思就叫“草泥马时尚咖啡店”,难道法语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有意思了。

魁北克虽然主要讲法语,但是英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听说这个表达方法,是该双语地区特有的“英法结合”(英文Fuck + 法文 la Mode )魁北克语。甚至有用缩写词“FLM”来表示这种概念的商店和咖啡馆。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后,发现更有许多以”草泥马时尚”(FucklaMode)做商标的商品。然后,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文明博物馆 (Musée de la civilisation)

魁北克有几个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文明博物馆。在美国华盛顿有许多博物馆,其中也有历史和艺术博物馆,但是没有文明博物馆。上午从港口步行出游时,曾经路过这个博物馆,但是外表看起来不像一个博物馆,因而没有进去。

文明博物馆造型奇特,是一个外面以玻璃塔装饰构的现代建筑,外面有许多阶梯,可以沿着阶梯爬上建筑物的顶部。下面有明文规定,不许攀爬。我在玻璃大门外看了看,法文虽然看不懂,但是这些词汇和英文颇为相似,可以猜出博物馆和文明两个词来。

推门进去看看,似乎可以随便进去,不需要门票。可能这里的旅游季节还没有到来,我们这些早来的鸟儿真的是有食物免费吃。里面人不多,显得空空荡荡的。楼下还有很大的空间,是为儿童们互动学习的地方,有动植物的展示、还有各种暗藏的隐秘通道,激励儿童们探秘大自然的好奇心。最后通往一个大厨房,台面上展示这些植物做出来的各种点心美食样品,真希望它们是真的。

楼上还有其它一些展厅,我摸黑进入了一个呈现魁北克昔日生活的展厅。魁北克的原住民大概也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展品有早期各种文物,包括服饰用品、盾徽、旗帜及宗教物品等。

魁北克原住民捕鱼场景

一个橱窗里有一张展开的麋鹿皮,上面是鹿角,周边的皮毛上挂满了饰物,下面是一堆骨头,还有鹿体,看起来有些瘆人。旁边的说明是法文,看不懂。不过,我们的先人大概都是这样茹毛饮血过来的,这也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历程。今天我们脚下松软的地毯,身上头上柔软的皮毛,不都是来自这里?

当然,还可以在探索区的地球奥秘室,亲身参与一些活动,了解形成地球的自然现象。体验模拟地震及海啸或进行实验,处理化石及看看恐龙足迹。不过,作为地质大学毕业的学生,这些“奥秘”在我心中早就一目了然了。

我觉得,魁北克的“文明”真的跟华夏几千年的文明没法比。如果有时间,不妨进去看看,要是时间紧,这个文明博物馆不看也罢。听说魁北克还有一个法兰西美洲博物馆,说不定这个倒可以看看。


记于 05/02/2024 周四 魁北克

修改于 09/16/2024 瓦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