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富豪慷慨 大游行气氛紧张

感恩节。不管起源于什么,都是一个好的节日。不及时能够放假休息,能够吃到好多好吃的东西,跟家人们团聚,更主要的不要忘记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幸运也感恩磨难,甚至感恩敌人,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这个既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世界。

知道感恩的时候,就会忘记仇恨,我们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感恩节到来,美国富豪们开始“感恩”慷慨解囊,捐赠大笔金额给各个慈善组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捐出约8亿7000万元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股份。巴菲特表示。资本主义有它的弱点,包括造成政治影响力巨大差异、贫富差距等,但资本主义可以创造奇迹,也将继续创造奇迹。

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也捐了1亿1755万元,用于捐助38个以解决游民问题为目标的组织。贝佐斯表示,捐款目的是帮助这些组织“持续富有同情心的工作,帮助家庭从无家可归或寄居庇护所,转移到永久住房,并提供他们实现稳定生活所需的服务。”

不过,并不是人人都如此,因此,社会才会进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地步。

美国纽约历年都以“梅西感恩节大游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为重头戏。今年在以哈战争气氛下,感恩节游行队伍正在行进当中,突然出现一群身穿白色连身衣裤的抗议人士,在第六大道穿越围篱闯入游行曼哈顿中城的路线。

美国在以哈战争紧张气氛下度过今年感恩节.

大约30名抗议人士高举布条写着“解放巴勒斯坦”,连身衣裤上则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字样。抗议人士在身上喷洒象征鲜血的红色液体,某些抗议人士把自己黏到地面上。最后,警察将抗议者从游行路线逐出,某些抗议者被戴上手铐,游行队伍则持续前进。

瓦蓝湖今天格外平静,我们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早上起来散步的行人寥寥无几,下午到游泳池,社区俱乐部的停车场空空如也,游泳池几乎无人,前两天还被感恩节放假的孩子们闹腾了一阵子。

【汉俳 · 感恩节】三首

湖边小树丛
一只宿鸟风惊动
呱噪静夜中

日落入黄昏
晚鸥逐影过湖面
浅浅一道痕

感恩的时节
餐桌上没有火鸡
被我大赦了


11/23/2023 周四

他山之石可攻玉 就地取材橘为枳

新冠病毒肆虐,已经进入第三年。各国情况不一,采取的防疫措施也因国家和地域而异。

由于各种原因,国人对美国目前的新冠防疫有些误会,以为美国基本上是“躺平”了,个人和政府都不把新冠当一回事儿了。其实不然。

今天早上接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发来的一份电邮“制定个人COVID-19计划”。信中说:

请您现在制定一个COVID-19计划。出发点是假设您生病了,需要那些必须的药品或是用品,这样其他人可以更好地帮助您。

您的计划要考虑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果您因COVID-19而生病时如何做好准备。其中应该包括如果您所在社区的COVID-19情况发生变化,您将如何调整您的计划。

你的计划应该包括:

  1. 您正在做什么来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防您感染 COVID)
  2. 如果您暴露或出现症状,您应该怎么做
  3. 如果测试呈阳性,您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CDC的这封信和提示,不仅我们,而且对正处在防疫政策转型阶段的国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也就是说,疫情并没有结束,不管国家采取什么措施,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制定自己的防疫计划,做到有备无患。

电邮中提供了CDC的网站的连接,点击到CDC的网站,那里提供有3页纸非常详细的参考步骤。

美国当前情况,COVID-19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管理起来可能会有压力。了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以及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可以帮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压力。


作为个人来说,我们社区的华人邻居,还是相当注意个人的防护。我们上次去看坦帕的枪展,一行三个人中,有两个一下车就掏出口罩带上。只有我大大咧咧的没有表示。在他们友情提示,表示愿意提供给我口罩时,我才掏出自己背包里平时准备的口罩,表示我也带着呢。进入枪展大厅后,我们当中的一位发现,里面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戴口罩,他当场就把口罩摘了下来。

有时候,当你与众不同的时候,比如别人都不戴口罩,或者别人都戴口罩的情况下,你反其道而行之,大家会把你当作异类。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周围的压力。当然,如果你心理意志足够强大,可以蔑视群雄,也不是不可以反潮流而行之。我是三人当中最怂的那一个,根本就没有戴口罩进门。

第二位是进门后,发现没有人戴,就把口罩摘了下来的。他刚刚从阳性感染转为阴性两天。我不知道是他不怕感染别人,还是不怕别人感染他。我打过四针预防针,而且也“阳”过一回。反正我跟他同车而来,他不怕,难道我怕?顺便说一下,他开的是一辆特斯拉电动车,起步很快,平稳安静,没有汽油机车那种马达的轰鸣声。以后可以考虑换一辆电动车。

第三位朋友,则是在枪展大厅里自始自终都带着口罩的人。疫情当中,若是没有要求,如商店曾经有要求不戴口罩不得入内,那么,戴与不戴口罩则在于个人选择。

在美国,至少在我们坦帕,到了公共场所,一般的情况下,戴口罩和不戴口罩“共存”。戴口罩的是少数,多半是为了自身安全的考量,避免感染。美国大致有三种人,一种是坚决不戴口罩的,不管政府有没有禁令。这是一种只有自己,不管他人的人。另一种是在疫情没有完全控制或者结束前,自觉戴口罩的。别人戴不戴口罩,跟他们无关。这些人大多是有医学背景的人。再一种,是介乎于两者之间,政策要求戴口罩就戴口罩,不要求就不戴。或者说随大流,如果别人都不戴口罩了,自己也就跟着不戴。

不管我们是那种人,我们都不要贸然评判他人的是与非。不管你是属于多数还是少数,都应该尊重别人的看法。且不论到底有没有是非对错的标准,这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应当具有的品质。相互尊重,才有和谐。

只不过,人性和世道并非如此。惜哉!哀哉!无可奈何哉。


未出国前,对外国(美国)不了解,见到从国外回来的人,一阵猛打听。想尽快全面了解异国他乡的习俗,一是新鲜好奇,二是为自己可能出国做准备。记得有位朋友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当我们面对新问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除了入乡随俗外,就是“用常识来判断”(Use your common sense)。

如今,在外多年,感到这两点,不仅对于一个异乡人而言非常实用,还可以推而广之。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事物,先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将他人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多半没有错。

正所谓,入乡随俗可借鉴,取舍判断在个人。

《晏子春秋》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如中美两国疫情防治,“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2月7日 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