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天鹅绒革命 温柔布拉格之夜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捷克共和国 Prague, Czech Republic

离开了纽伦堡,车子一路前行,仿佛没有边界。从法国到卢森堡,再到德国,如今又悄然驶入了捷克共和国。没有关卡,没有哨兵,只有那一片片田野和山丘,静静地迎接着我们。车子停在一处小小的餐馆前,招牌上写着“新鲜角落餐厅”,捷克语和英语并列,仿佛在提醒我们,这里已是另一片土地。

捷克,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有了几分熟悉。读过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多少风雨。十七世纪中叶,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行省,德语成了官方的语言,而捷克语,却依旧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着。据说,捷克语是一种极难掌握的语言,语法形态繁复,发音独特,仿佛这片土地的历史一般,充满了曲折与坚韧。

餐馆旁边,竟有一处麦当劳的小型儿童乐园。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文化的渗透,似乎比国境线还要难以阻挡。然而,这里的厕所却是免费的,不像德国,公厕总要收取几分钱。

为了纪念到此一游,我买了一罐冰咖啡。标价33捷克克朗,税后40克朗,折合1.64欧元,不算贵。美元与捷克克朗的比率是1:24,仿佛在提醒我,这里的物价与生活,与我所熟悉的那个世界,有着微妙的差异。

天色渐暗,半轮新月悄然升起,孤零零地挂在天边。夜色朦胧中,大巴士缓缓驶入了布拉格。此刻的坦帕,应该还是阳光明媚的下午吧。想到这里,心中不禁生出一丝遥远的思念。

五点半左右,车子终于停在了终点站。我们抵达并入住“布拉格万豪酒店”。酒店的名字带着几分国际化的气息,仿佛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开辟了一处现代的避风港。进了房间,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窗外的布拉格,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远处的灯火星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神秘。

站在窗前,我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布拉格,这座曾经在书中读到的城市,如今终于真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夜色中的它,显得格外宁静,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记忆。

我所知道的捷克

在欧罗巴的心脏地带,有一片被历史的风霜雕刻过的土地——捷克共和国。这个内陆国家,四周环绕着奥地利、德国、波兰和斯洛伐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画卷,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时光回溯到20世纪中叶,我们还是青少年的时光。那时的世界地图上还没有捷克共和国的名字,世人皆知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一个由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共同编织的国家。那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同一颗被强权觊觎的明珠,在二战的硝烟中被纳粹德国吞噬,成为了其保护国。战争的阴霾散去后,冷战的铁幕又悄然降临,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拉入了东方集团,成为了其卫星国。

然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从未熄灭,民主的种子在寒冷的土壤中艰难地寻找着生长的缝隙。1968年,一场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运动如春雷般震撼了世界,人们渴望挣脱束缚,呼吸自由的空气。但这场运动最终被苏联的坦克无情镇压,希望的火焰在寒风中摇曳,却未曾熄灭。

我清晰地记得,1989年,当我在美国求学时,中国发生了一场学生运动。之后不久的11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天鹅绒革命”,一场不流血的革命。通过和平示威,捷克斯洛伐克成功结束了一党专制,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又经历了“天鹅绒离婚”,和平分裂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

天鹅绒革命,这个美丽的名字,向世界展示了革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与巴黎公社的硝烟,十月革命的炮响截然不同,天鹅绒革命犹如一场优雅的聚会,“是请客吃饭,是做文章,是绘画绣花,可以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尽管世界上大多数的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然而,天鹅绒革命却以其和平、理性、温和的方式,深深地印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捷克共和国,已是一个议会制的共和国,屹立于欧洲的民主之林。它拥有先进的、高收入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念在这里交融共生。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全民医疗保健和免费大学教育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公民的身上,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与梦想。

捷克,这片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苦难与希望并存,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朽的传奇,每一缕风都吹拂着自由的气息。


夜幕下的布拉格

夜幕降临,布拉格的街道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晚餐后,我决定出门散步,探索驻地附近的夜景。旅馆附近的街道依然热闹,人来人往,仿佛夜晚的布拉格才刚刚苏醒。

中餐馆与亚洲风情

出门左拐,不远处便是一家中餐馆,门口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龙,龙身蜿蜒,龙眼炯炯有神,仿佛在守护着这家餐馆。这条龙不仅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威严,也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一丝熟悉的温暖。

继续前行,街口的灯光洒在布拉格那些宛如宫殿般的建筑上,金色的光芒与古老的石墙交相辉映,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

路边的酒吧里坐满了人,他们或举杯畅饮,或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些饕客们正等待着宵夜的开始,仿佛夜晚的布拉格是属于他们的。

市民会馆与共和国广场

街对面矗立着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宏伟而典雅。我好奇地用谷歌查了一下,发现这是布拉格的市民会馆,不仅是音乐厅,更是捷克建筑史和政治史上的重要地标。

它坐落在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共和国广场上,仿佛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脚踏在广场的砖石上,我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布拉格的共和国广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历史的厚重感。

广场的一侧是我们下榻的酒店,另一侧则是一座灯火辉煌的大型购物中心——Palladium。这座四层楼的商场虽然不是布拉格最大的购物中心,但也是其中之一,对面则是另一家知名的Kotva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的灯光在夜晚显得格外耀眼,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

亚洲风味与科技潮流

路边不远处是一家名为“知”的亚洲餐馆,门口挂着红色的灯笼,透出一股东方的神秘感。

再往前,是一家日本寿司店,橱窗里陈列着精致的寿司模型,令人垂涎欲滴。

继续前行,路过一家苹果手机专卖店,橱窗里展示着最新款的iPhone 16 Pro,科技的气息与古老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工艺品与伏尔塔瓦河

在一家工艺品商店的橱窗前,我停下了脚步。橱窗里摆放着两个可爱的小玩偶,它们向我梦幻般地微笑,让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沿着街道走到尽头,眼前出现了一座桥,桥下是静静流淌的伏尔塔瓦河(Vltava)。这条河连接着布拉格的老城与新城,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

桥的另一端比较黑暗,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不冒险深入,于是原路返回。此时已是晚上七点半,老城的灯光依然明亮,但桥边的行人已经少了许多。

环保意识与圣诞氛围

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我注意到人行道上摆放着一些纸质的狗屎袋。虽然看不懂捷克文,但猜想这些袋子应该是可再生的环保材料。虽然我们社区里也设有狗狗的铲屎袋,但是在市区的大街上没有见过。

布拉格的环保意识让我感到钦佩,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了它的责任感。

回到Palladium购物中心,我决定进去逛逛。一进门,便感受到浓浓的圣诞节气氛。

商场相当现代化,地面上有四层楼,地下还有一层,幸好有电梯和电扶梯,否则爬上去一定会累得够呛。

第四层是食品区,各种风味的美食琳琅满目。我注意到一家名为“中国城”(Chinatown)的中餐馆,菜单上有四种“菜系”,最后一种“波奇饭”(Poke)让我感到新奇,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美食。后来发现,波奇饭是一种夏威夷盖饭,是夏威夷人的一种料理生鱼的方法,将生鱼切块,然后用酱汁腌渍后盖于米饭上。

寒冷的夜晚与啤酒文化

逛完商场,我再次回到共和国广场。出门时,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温度大约在摄氏2-3度左右。

回旅馆的路上,我经过一群站在街边喝酒的人,他们手中多半拿着啤酒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让我想起捷克是世界上人均啤酒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啤酒文化早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终于,我看到了前方灯火通明的“布拉格万豪酒店”(The Prague Marriott Hotel)。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在古老的布拉格城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走进酒店,温暖的空气瞬间驱散了寒意,我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与感慨。

布拉格之夜,不仅让我领略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繁华,也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历史与文化。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盏灯光,都在诉说着属于布拉格的故事。而我,只是这漫长历史中的一个过客,却在这短暂的夜晚,与布拉格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夜色渐深,我轻轻关上窗,心中却依旧回荡着这座城市的低语。


11/08/2024 草记于捷克布拉格
01/31/2025 修改于瓦蓝湖茅屋

纽伦堡世人关注 纳粹党遗臭万年

巴黎布拉格内河游

早晨六点钟,天还未亮透,我便醒了。气温六度,阴云低垂,像是要压到人心里去。今日要离船,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六点半,行李得放在房门前,仿佛一场无声的告别。随后是早餐,匆匆收拾行囊,等待出发的时刻。

八点钟,车子来了,我们登车启程。终于离开了美因河。

九点多钟,纽伦堡的轮廓渐渐清晰。这座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与菲尔特、埃朗根相邻,构成了“大纽伦堡地区”。纽伦堡的名字,早在中世纪便已响彻德意志,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直辖之地。如今,它虽不复当年的辉煌,却依旧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纽伦堡广场 (Zeppelinhaupttribüne)

车子驶入市区,首先载我们到达检阅广场,曾经的齐柏林飞船总部,纳粹党的集会场地。当年,这里举行过盛大的游行,狂热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动,仿佛一场无休止的狂欢。如今,这片空旷的广场上,只剩下几排长方形的建筑,毫无装饰,冷峻而沉默。旁边那些高大的厕所,倒显得格外“周全”,仿佛在提醒人们,狂热之后的冷静与反思。那些曾经在这里呐喊的人,如今早已化为尘土,而那些口号与誓言,也早已被历史的洪流冲散。

站在广场中央,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当年,这里举行过盛大的游行,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这里,高举旗帜,口号震天。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狂热,仿佛一切都在那一刻变得无比神圣。那种狂热,不亚于文革时期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呐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狂热的力量总能在某一刻席卷一切,将理性与人性淹没。

导游介绍当年广场的“盛况”

纳粹党的集会场地,曾是权力的中心。希特勒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俯视着脚下的人群,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每一个角落。那些口号、那些誓言,仿佛一把火,点燃了无数人的心。然而,火终究会熄灭,狂热终究会退去,留下的只有废墟与反思。

纽伦堡审判的阴影依旧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第三帝国的反犹太法案在此出炉,掀起了种族清洗的风暴。战后,纽伦堡审判在此举行,清算纳粹的罪行。如今,这座城市渐渐归于平淡,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量。

面对着空旷的广场,人们不禁想起纽伦堡审判。战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纳粹战犯,被带到这里接受审判。他们的脸上不再有狂热,只剩下恐惧与悔恨。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将那些曾经的荣耀与权力碾得粉碎。纽伦堡审判,不仅是对纳粹战犯的清算,更是对人类理性的呼唤。它提醒我们,狂热与权力终究是短暂的,唯有理性与人性,才是永恒的。

广场上的风轻轻吹过,带着几分凉意。我抬头望向天空,阴云依旧低垂,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重。那些曾经在这里呐喊的人,如今早已化为尘土,而那些口号与誓言,也早已被历史的洪流冲散。唯有这片广场,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记录着德意志的兴衰与荣辱。

圣母堂(Frauenkirche)

十点半左右,我们停在市中心广场。圣母堂(Frauenkirche)矗立在广场东侧,砖砌的哥特式建筑显得庄严肃穆。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它的所在地原是一座犹太会堂,在1349年黑死病爆发期间被摧毁。1352年,查理四世下令兴建这座教堂,希望将其用于帝国仪式。教堂的阳台与门廊上,装饰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纹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的荣耀与地位。

圣母堂的外观并不算宏伟,但它的砖红色墙体与尖顶的钟楼却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教堂的正门上雕刻着精细的宗教图案,门楣上方是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她低垂着眼眸,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

站在教堂前,我抬头望向钟楼,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座教堂见证了纽伦堡的兴衰,从黑死病的阴霾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再到纳粹时代的狂热与战后的重建,它始终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教堂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沧桑。

白发老者

广场上,一位白发白胡子的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堆着雨伞和衣物,衣着齐整,头戴一顶大盖帽,帽檐微微倾斜,遮住了他半边脸。他的胡须浓密而洁白,像是冬日里的霜雪,覆盖在下巴和脸颊上,显得格外醒目。老者的面容虽然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透着一股子日耳曼人特有的严谨与坚毅。

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虽然有些旧了,但依旧整洁得体。下身是一条马裤,裤腿被白色的高筒长袜紧紧包裹,袜子的边缘整齐地折叠在膝盖下方,显得一丝不苟。老者的鞋子虽然有些磨损,但鞋面擦得锃亮,仿佛他依旧保持着某种尊严与体面。

老者的手推车上堆满了杂物,雨伞、衣物、还有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仿佛他的全部家当都在这辆车上。车子的轮子有些歪斜,推起来并不轻松,但老者的步伐却稳健而有力,仿佛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的动作不急不缓,带着一种从容与淡定,仿佛这世间的喧嚣与他无关。

老者的身影在广场上显得格外孤独,但他的姿态却依旧挺拔,仿佛一位落魄的贵族,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度。我不禁猜测,他是否是一位无家可归者?抑或是一位流浪的诗人?他的衣着与举止,与那些常见的流浪者截然不同,仿佛他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沦落至此。

老者的目光偶尔扫过广场上的人群,眼神中透着一丝淡然与超脱。他没有向任何人乞讨,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窘迫的神情,仿佛这一切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无需解释,也无需同情。他的存在,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的苦难与尊严,往往并存。

风轻轻吹过,老者的白发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仿佛在思索着什么。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前行,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坚韧。

我终究没有上前打扰他,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推着手推车,缓缓消失在广场的尽头。他的背影渐渐模糊,但那白发白胡子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仿佛一幅无声的画卷,诉说着生活的沉重与尊严。

圣诞市场 (Christmas Market)

逛圣诞市场的那天,天色是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层薄薄的纱罩住了,透不出多少光亮。市中心的街道是典型的德国小镇模样,河流蜿蜒而过,桥梁横跨其上,桥头的雕像静默地立着,仿佛在守护这座小镇的岁月。

石头铺就的坡路高低起伏,走上去时,鞋底与石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像是时光在脚下悄悄流逝。老式的房屋依偎在路旁,红砖墙上爬满了藤蔓,窗台上摆着几盆冬日里依然倔强开放的小花,透着几分旧时光的温情。

圣诞市场的点心店里,灯盏华丽得近乎奢侈,金色的光芒洒在玻璃橱窗上,映得那些巧克力甜点愈发诱人。店里的师傅正低头忙碌,手中的工具灵巧地翻转,巧克力在她指尖化作一朵朵精致的花朵。空气中弥漫着甜腻的香气,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柔软起来。

不买点什么,似乎对不起这份精心与美好。于是,手里多了一袋巧克力,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份小小的幸福。

街边的现代雕塑与绘画零星点缀,与古老的建筑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那些雕塑线条简洁,却充满力量;绘画色彩浓烈,仿佛要将整座城市的文艺气息都凝聚在画布上。博物馆的门前,人们进进出出,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神情,仿佛那里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市区的建筑让人恍惚,像是回到了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某个小城。不高的楼层,长方形的轮廓,朴素得近乎单调。只是这里的建筑似乎更为结实厚重,砖石之间透着一股子沉稳的气息。站在这样的街道上,仿佛能听见时光在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早已远去的日子。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武汉的市区里,这样的建筑渐渐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更亮的楼房。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那些老房子,像是被遗忘的旧梦,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城市的喧嚣中。如今,几乎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了。偶尔想起,心里会泛起一丝淡淡的怅惘,像是丢失了一件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

走在这座德国小镇的街道上,脚步不由得放慢了些。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时光还未被彻底打碎,或许是因为那些老房子依然固执地站在原地,仿佛在等待某个归人。而我,只是一个过客,带着几分羡慕与感慨,匆匆走过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

德国猪肘 (Pork Knuckle)

午餐时分,寻了一处古色古香的酒馆,推门而入。木质的桌椅、斑驳的墙壁,仿佛将人带回了中世纪的德意志。酒馆内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与啤酒的麦香,令人食欲大动。我们点了一道招牌菜——德国猪肘。

不多时,侍者端上一只巨大的猪肘,外皮金黄酥脆,油光闪闪,仿佛镀了一层琥珀。猪肘的分量之大,令人咋舌,比我们上次在柏林吃的那只要大得多。猪肘的外皮烤得恰到好处,刀叉一碰,便发出“咔嚓”一声脆响,露出内里鲜嫩多汁的肉质。肉香四溢,仿佛一股暖流直冲鼻腔,令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我们两人分食,刀叉齐下,猪肘的肉质软糯,入口即化,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鲜嫩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味觉的盛宴。配上一碗浓郁的土豆汤,汤中夹杂着香草的芬芳,入口温暖而醇厚,仿佛能驱散一身的疲惫。再饮一口冰镇的德国啤酒,麦香浓郁,泡沫细腻,入口清爽,仿佛一股清泉流过喉间,令人精神一振。

这一餐,猪肘、汤与啤酒,总共三十多欧元,小费另加,也不过四十欧元。价格不算昂贵,而且分量与味道却令人心满意足。酒馆内人声鼎沸,笑语喧哗,仿佛一幅热闹的市井画卷。我们坐在角落,细细品味这顿午餐,心中不禁感慨:这德国猪肘,果然名不虚传,不仅分量十足,味道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酒足饭饱,将剩下的猪肘打包后,我们起身离开酒馆,心中满是满足与愉悦。这一顿午餐,不仅填饱了肚子,更让人感受到了德意志的豪迈与热情。猪肘的香气仿佛还在唇齿间萦绕,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蒙兰钟楼(Männleinlaufen)

教堂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蒙兰钟楼,这是一座纪念1356年金诏的机械钟。钟楼建于1506年至1509年间,每天中午十二点,钟声准时响起,号手与鼓手开始吹号击鼓,随后,选帝侯们的雕像从圣像后鱼贯而出,围绕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雕像游行。这一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了中世纪,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帝国仪式的盛况。

站在教堂前,我抬头望向钟楼,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座教堂见证了纽伦堡的兴衰,从黑死病的阴霾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再到纳粹时代的狂热与战后的重建,它始终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教堂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沧桑。

钟声刚落,余音还在空气里悠悠荡荡,像是被风轻轻拨动的琴弦,颤颤巍巍地散开。这时,一件喜事也在悄然进行,仿佛是被那钟声唤醒的,带着几分不经意的温柔。不远处的一栋楼房里,灯火通明,窗子里透出的光晕洒在外面的小路上,像是铺了一层薄薄的金粉。楼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清脆得像春日里溪水流过石头的声响。

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一群小朋友,个个穿得鲜亮,像是刚从画里走出来的小人儿。他们围在一起,脸上挂着天真的笑容,眼睛里闪着光,像是星星落在了他们的眸子里。原来,这里正举行一场婚礼。

楼梯上,随着婚礼的音乐,一对新人正缓步而下,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裙摆轻轻摆动,像是被风拂过的花瓣。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像是从心底溢出来的,温暖而明亮,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柔软了。

我们站在远处,静静地望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那对新人一步一步走下楼梯,仿佛走过了岁月的长河,走向了属于他们的未来。我们不敢靠得太近,生怕打扰了这份美好,只是默默地在心里送上祝福。愿他们的日子像今天的笑容一样,永远灿烂;愿他们的生活像这楼里的灯火一样,永远温暖。

风轻轻吹过,带着几分凉意,却也带着几分甜。远处的钟声早已消散,但那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却像是刻在了时光里,久久不散。我们站了一会儿,终究还是转身离开了,心里却多了一份暖意,像是揣着一颗小小的太阳,照亮了这冬日的阴霾。

前往布拉格

十二点三十分,我们再次上路,前往布拉格。纽伦堡的街道渐渐远去,历史的余音依旧在耳边回荡。这座城市,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德意志的兴衰与荣辱。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带着几分感慨,继续前行。


11/08/2024 草记于德国纽伦堡
01/30/2025 修改于瓦蓝湖茅屋